中國古代蜀北重要險路。位於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因該道為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古稱閣)道,故名。西元前4世紀,蜀人曾經劍山修築通往南鄭(今陝西漢中)的石牛道 (又名金牛道)。秦惠文王十三年(西元前325),張儀、司馬錯經石牛道滅蜀。三國時,諸葛亮為運送輜重糧草,在此鑿山架木,飛閣通衢,始成劍閣道。道長約15公裡,北去漢中,南通成都。唐時於道中狹窄處置關,以兩崖嶔峙,其形如門,稱劍門關。劍門關形勢險要,易守難攻,為川陝交通咽喉,古人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容其險。過此南下,少險可據,故其得失,直接關系成都安危,歷來為兵傢戍守要地。三國蜀炎興元年(263),魏將鐘會伐蜀,蜀將薑維退屯劍閣,列營守險 ,魏兵雖眾,終不能越。其後,東晉司馬勛、前秦苻堅、梁魏邢巒、西魏尉遲迥、北周梁睿、唐嚴礪、後唐李繼岌、宋王全斌等圖川,均先奪取劍閣以威脅成都。現劍閣道已擴建為川陜公路的一段,劍門關已毀,附近有寶成鐵路通過,蜀道險阻,已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