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刺劈的直身尖鋒兩刃兵器。由劍身和劍柄構成。劍身修長,兩側出刃,頂端收聚成鋒,後安短柄,便於手握(圖1)。並常配有劍鞘。由於在格鬥中其功能以推刺為主,故又稱為“直兵”。

圖1 劍的結構示意圖

>  迄今發現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在陜西省長安縣張傢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葉形青銅短劍。這種扁莖無格、長僅30厘米左右的短劍,在當時盛行的車戰中,隻是作為甲士佩帶以表示等級身分的衛體兵器。

  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國,劍成為步兵手中的利器,劍身加長。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厘米以上,其中越王勾踐劍全長55.7厘米,並錯金“越王鳩淺自作用鐱”八個鳥篆書銘文,是吳、越名劍中的精品(見彩圖)。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並已鑄 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其脊部柔韌,而鋒刃堅利,提高瞭殺傷效能。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長94厘米,劍身窄而薄,刃部鋒利,表面還進行瞭防銹處理,代表瞭青銅劍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青銅劍(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潘炳元攝

  春秋戰國之際,已開始出現鋼鐵劍。湖南省長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鋼劍,經化驗證明,是用含碳量為0.5%左右的中碳鋼鍛打而成的。在湖南省衡陽市、郴州市,河北省易縣等楚、燕舊地發現的戰國鋼鐵劍中,最長的達1米多。

  西漢初年,鋼鐵劍盛行,其實戰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鋼劍,內部是低碳鋼,表面系高碳層,刃部經淬火處理,鋒利堅韌(圖2)。但由於漢朝時騎兵已成為主要兵種,供騎兵使用的具有揮砍殺傷效能的單刃厚背環首刀應運而生。在東漢以後較長時期中,環首刀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劍的實戰作用逐漸降低,遂轉而發展帶有各種裝飾的佩劍(如玉具劍、櫑具劍、犀具劍等)。晉朝還出現瞭用作儀仗的木質“班劍”。唐朝的劍主要作為王公貴族和文武官員的佩飾品,劍首作雲形裝飾。直至明清,劍的形制再無多大變化。

圖2 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鋼劍

  中國少數民族曾在歷史上創制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多種劍,如商周時期北方流行的曲柄銅劍、曲刃銅劍;戰國到秦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也制造瞭帶有不同民族風格的銅劍和銅柄鐵劍等。到瞭現代,劍不再作為兵器,隻作為鍛煉的體育器具,或用於藝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