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或大部殺傷、生俘敵人,徹底剝奪敵人戰鬥力的作戰。它是進攻戰的基本原則,其主要特點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圍殲敵人。對於在戰略上處於劣勢的軍隊來說,隻有在戰役戰鬥上打殲滅戰,才能有效地、迅速地減殺敵人戰略上的優勢和主動,改變自己戰略上的劣勢和被動。

  中外戰史上曾有過很多殲滅戰的戰例,如:馬陵之戰(西元前342)、坎尼之戰(西元前216)、官渡之戰、(200)滑鐵盧會戰(1815)等。有關殲滅戰的理論也出現較早。如中國春秋時時期的“夫戰,盡敵為上”(《國語·周語》),戰國時期的“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戰國策·秦攻韓圍陘》),以及明朝萬歷時的“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登壇必究·卷十六經武》),都含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的思想。

  殲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戰略戰術原則的核心,是貫徹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主要手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迭挫強敵的最基本的作戰原則。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把殲滅戰作為戰場作戰的基本方針和戰略上以劣勝優的主要手段。他認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本質,是一切軍事原則的根據。在戰爭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但是,當敵我力量懸殊,危及軍力保存時,保存自己又是首要的,因在不利情況下保存自己,正是為瞭在有利情況下殲滅敵人。從這一基點出發,毛澤東提出瞭一系列打殲滅戰的指導原則和方法。如:在作戰指導思想上,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在作戰形式上,以運動戰為主,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並以遊擊戰、陣地戰密切配合運用;在作戰對象的選擇上,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在作戰方法上,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術,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等等。

  在未來戰爭中,不管出現什麼新的情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仍然是戰勝強敵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