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長城西端重要關口。位於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見彩圖)。嘉峪關南屏祁連山脈的文殊山,西北依馬鬃山的嘉峪山,兩山夾峙,形成谷地。北大河(又稱討賴河)橫貫其間,關城踞河北岸的嘉峪原上。系扼控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為古代肅州(今甘肅酒泉)西北門戶,曾有“山河襟帶限西東,南挾黃流一陘通”之說,以示其險。明洪武五年(1372),大將軍馮勝築城置關。弘治八年(1495),修羅城,建關樓。正德年間,哈密失守,吐魯番兵不斷東侵,明倚嘉峪關防守,其地位更加重要。嘉靖十八年年(1539),築長城與關城相連,嘉峪關遂成長城西端關隘、完備的戍防要塞。隆慶二年(1568),置守備。自清高宗(乾隆帝)用兵平定準噶爾貴族之亂後,西北戰事減少,嘉峪關逐漸失去關隘作用。今關城尚存,附近有蘭新鐵路經過。

長城西端的關口——甘肅嘉峪關 成達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