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或殲滅機降、傘降之敵的戰鬥。是現代戰爭中的一種重要戰鬥樣式,多是在防禦作戰中實施的一種進攻行動。目的是確保重要目標和地區的安全,粉碎敵方的垂直包圍,保障作戰順利實施。

  反空降戰鬥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40年4月,挪威軍隊在杜姆奧斯以優勢兵力全殲德軍一個傘兵連。後來,反空降戰鬥不斷發展。1943年9月,侵蘇的德軍在卡涅夫地區,以裝甲坦克師對蘇軍空降部隊實施穿插分割,使蘇軍兩個傘兵旅遭受重大損失。1944年12月,,美軍在萊特島反空降戰鬥中,用防空火器擊落日軍51架運輸機中的18架,並乘日軍傘兵著陸之際迅速反擊,將其全殲。1953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於東山島反空降戰鬥中,在民兵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傘兵空降支隊大部。

  反直升機機降作戰始於抗美援朝作戰。1951年3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旺方山防禦戰鬥中,殲滅美軍直升機機降分隊的大部。在越南抗美戰爭中,反直升機機降作戰有新的發展。1971年,越南和老撾軍隊在九號公路戰役中,廣泛組織打飛機小組,控制要點,對空射擊和地面圍攻相結合,對付美軍以直升機逐點機降突擊和空中轉移的“蛙跳”戰術,取得瞭反機降戰鬥的勝利。

  反空降戰鬥的特點是:不易準確判斷對方空降的兵力、時間和地點,情況出現突然;臨戰準備時間短促,組織指揮復雜;戰鬥多在縱深內的重要地區進行。組織實施反空降戰鬥,須采取各種偵察手段,及時發現敵空降征候,制定多種戰鬥預案,周密組織參戰部隊和地方部隊、民兵的協同動作,在對方可能空降的地域內預先控制要點、構築工事、設置障礙、計劃火力。敵機臨空和空降時,應以航空兵、地空導彈和高射火器實施打擊,力求殲敵於空中。敵空降兵著陸時,則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實施突擊,反空降部隊在地方部隊和民兵的配合下,乘敵著陸後收攏或立足未穩之際,穿插分割,各個圍殲。

  現代航空技術為廣泛實施空降作戰提供瞭有利條件,反空降戰鬥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高,尤其是反機降作戰,將成為戰術范圍內反空降的主要內容。在作戰手段上,有的國傢軍隊主張以空降反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