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中武器、艦炮、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主要用於反潛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佈雷、支援登陸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破壞海上交通線和封鎖基地、港口,對協約國造成很大威脅。英、法、俄、美等國為適應反潛護航的需要,先後建造瞭護衛艦,最初稱為護航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護衛艦在海戰中得到廣泛使用,交戰雙方在保衛海上交通線,機動編隊海戰和登陸作戰中,都有大量護衛艦參戰。

  初期的護衛艦滿載排水量240~400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護衛艦,滿載排水量800~1300噸,航速12~20節,裝備76~127毫米艦炮2~3門,20~40毫米高射機關炮8~10門,深水炸彈,魚雷,並裝備瞭聲納和雷達。20世紀70年代以來,護衛艦裝備瞭導彈。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增大到2000~4000噸(有的已達5000噸以上),航速30~35節,續航力5000~6000海裡,裝備76~13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1~4門,20~40毫米自動高射炮10門左右,以及艦潛、艦艦、艦空導彈,魚雷,深水炸彈,幹擾火箭,並裝備瞭性能良好的聲納和多種雷達,多數配有反潛直升機1~2架。現代護衛艦的反潛、反艦和防空能力有瞭顯著增強,指揮操縱和武器控制系統日益自動化,能兼負驅逐艦的戰鬥任務,成為有發展前途的艦種之一。(見彩圖)

中國導彈護衛艦 宋宏剛攝

英國的導彈護衛艦(“大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