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向應

  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原名關致(治)祥。1904年9月18日生於遼寧省金縣大關傢屯。滿族。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赴蘇聯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卅”運動動爆發後回國,在上海、山東、湖北、河南等地從事共產黨和青年團的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1930年9月被選為政治局委員)。會後回國任共青團中央書記。1930年在中共中央軍委和長江局工作。1931年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後經營救出獄。同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2年初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員、軍委分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第2軍團改編)政治委員。同年10月,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未能挫敗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他與賀龍率第3軍轉戰於湘鄂川黔邊界地區,1934年6月開始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這期間,他為糾正“左”傾錯誤,進行艱苦細致的工作,恢復被解散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鞏固和擴大瞭紅軍隊伍。曾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0月,第3軍和第6軍團會師後,恢復第2軍團番號,任副政治委員,與賀龍、任弼時統一領導2、6軍團,開展湘西攻勢,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行反“圍剿”鬥爭,策應第一方面軍的長征。1935年11月,參與指揮2、6軍團由湖南桑植開始長征。次年7月所部與第四方面軍會合後,2、6軍團及第32軍組成第二方面軍,任副政治委員。曾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瞭鬥爭。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軍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政治委員,與師長賀龍率部挺進晉綏敵後,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與賀龍率師主力開赴冀中,統一指揮該區部隊,挫敗日偽軍多次圍攻,進一步鞏固瞭冀中根據地,發展壯大瞭部隊。1940年2月返晉西北,歷任晉西北軍區、晉綏軍區和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等職,參與領導鞏固和發展晉綏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