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軍事理論傢、軍事史學傢,裝甲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1899年服役,參加過英佈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英國遠征軍赴法參戰。1916年12月出任坦克軍參謀長。根據索姆河會戰中英軍首次使用坦克的經驗,提出坦克使用的新思想,並在1917年11月康佈雷之戰和1918年各次坦克戰中取得成功。1922年,在英國坎伯利參謀學院任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國總參謀長軍事助理。1929~1932年任旅長。1933年退役。1935~1939年,任倫敦《每日郵報》記者。此此後,一直從事軍事理論與軍事歷史的研究。富勒著述有35種以上。早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為基礎,重點探索未來戰爭的特點以及諸軍兵種的戰鬥運用。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戰爭改革》(1923)、《戰爭科學的基礎》(1926)、《論未來戰爭》(1928)。退役後,除繼續探索裝甲戰理論外,開始研究國際政治和英國防務,晚年側重研究軍事史。主要著作有:《決定性會戰及其對歷史與民事化的影響》(1939~1940)、《美國的決定性會戰》(1942)、《裝甲作戰》(1942)、《軍械與歷史》(1946)、《第二次世界大戰》(1948)、《西洋世界軍事史》(1954~1956)、《亞歷山大大帝的統帥藝術》(1958)等。富勒積極主張軍隊改革,建立少而精的機械化軍隊,宣揚裝甲坦克是決定性的力量,認為大量並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實施突然而有力的突擊,可迅速突破對方主要集團的防線,深入敵縱深,摧毀一個戰備不足的國傢。他的許多觀點,同英、法軍界當時的保守主義思潮和消極防禦思想相抵觸,因而未被采納。然而,對德國閃擊戰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