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初歷史地理、軍事地理名著。全書共130卷,輿地要覽圖36幅,沿革表35份,共280多萬字。現有嘉慶十七年(1812)龍氏刻本、中華書局重印商務《萬有文庫》本等版本行世。明末清初歷史地理學傢顧祖禹(1631~1692)輯著。顧氏字瑞五,號景範,又稱宛溪,江蘇無錫人。明亡,隱居不仕,積二十年心血,“以史為主,以志證之”(《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重印本,下同),采正史、地志,旁及野史,參以山川考察,撰成該書。

  《讀史方方輿紀要》綜記“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具有濃厚的歷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於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它首先指出,戰守攻取應以分析地理形勢為基礎,無論“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須“審天下之大勢”而後定,否則,不免於敗亡。如“立本”之要在於擇都,拱衛首都乃是軍事建設的重心。以明代北京為例,主張多層設防:近畿三輔;內三關;薊州(今天津薊縣)、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點相互為援;九邊(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與三衛(今河北東北部、長城外及遼寧西部一帶),以及三齊(今山東淄博、平度、泰安一帶)、秦晉之地,皆需駐兵,構成多層藩籬。

  該書有關歷代州域形勢部分,綜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勢,及其與用兵進退之策和成敗的關系。各省方輿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區分述十五省的府、州、縣形勢與沿革、區劃,以及各處歷代所發生的重要戰爭。這兩部分形成歷代地理形勢、沿革、區劃與戰史渾然一體的獨特風格,構成全書的主體。輿圖要覽部分,實為明代最完備的兵要圖籍,由概況說明、圖、表組成。概況說明,總論天下大勢,分論各省形勢、山川險易、物產戶口、邊腹要地設防、兵員糧餉等情況;地圖,除一省一圖外,另有總圖、京師圖、九邊圖說、河海漕運圖等;表,列有府州縣、山川險要,衛、所、關城的沿革、方位、區劃、財賦、丁差、民情。書中在論及地理形勢的戰略價值時,註意到“設險以得人為本”,不能隻憑地利決定勝敗。要求明白“險易無常處”之理,靈活運用地利。

  該書為兵傢所重,被譽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鑒、治平之藥石”,是研究中國軍事史、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