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末期軍事謀略傢、政治傢。生卒年不詳。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為大夫。越王勾踐即位後,範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的文種籌畫振興越國。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吳越夫椒(今浙江紹興北,一說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之戰,越軍慘敗。後范蠡建議勾踐請和存國,以屈求伸,並隨勾踐入吳,為臣僕三年(一說二年),備嘗屈辱。獲釋歸國後,范蠡與文種等,為勾踐制定結好齊、晉、楚,表面卑事吳王夫差,暗中積聚力量的興越方略。數年之間,越國強盛。三十十八年,范蠡乘吳王夫差率兵北上爭霸之機,出謀襲吳,率師一部沿海溯淮以絕夫差歸路,配合勾踐所率主力殲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守軍,俘吳太子,迫夫差求和。

  四十二年,勾踐采納范蠡、文種建議,再次乘隙攻吳,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戰法,大敗吳軍於笠澤(見笠澤之戰)。其後夫差被越軍久困而求和,范蠡力主不可縱敵貽患,終成滅吳之功。後隱退入齊,又移居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易姓朱,稱陶朱公,經商致富,壽終。范蠡善觀大局,認為對敵應據國勢強弱而決策,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