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西北部邊緣海,又名阿拉伯灣,通稱海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東南至霍爾木茲海峽,長約990公裡,寬56~338公裡。面積24萬平方公裡。水深:伊朗一側大部深於80米,阿拉伯半島一側一般淺於35米,灣口處最深達110米。沿岸國傢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阿曼。海灣地區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所產石油,經霍爾爾木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之稱。

  波斯灣呈狹長形,西北—東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為山地,岸線平直,海岸陡峭;北段為狹長海岸平原,岸線較曲折,多小港灣。阿拉伯半島沿岸為沙漠,局部有鹽沼。東南端霍爾木茲海峽為海灣咽喉,灣口多島嶼,格什姆、大通佈、小通佈等島緊扼灣口,構成海灣天然屏障。屬亞熱帶氣候。終年盛行西北風,風力變化無常。夏季炎熱少雨,常有風沙塵霾,能見度低,秋季有暴風,冬季多雲霧。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島一側不到125毫米,伊朗一側275毫米。表層水溫:東南部24~32℃,西北部16~32℃。鹽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達50~70‰。海流為逆時針方向環流,灣口流速3~4節,其他海區0.5~1.6節。潮差1.5~3.5米。

  早在公元前20世紀,波斯灣就是巴比倫人的海上貿易通道。此後,相繼為亞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灣達一個世紀。1622年,英國與波斯攻占格什姆島和霍爾木茲島。1625年,荷蘭進入海灣,繼而英國與荷蘭在此爭奪,從19世紀始英國逐步控制海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在此設立軍事基地,與在伊拉克的土耳其軍隊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灣是同盟國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的運輸線。戰後,隨著石油的開發,海灣成瞭世界強國的覬覦之地,沿岸國傢更加註重防務,大力建設軍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佈什爾和霍拉姆沙赫爾海軍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軍基地、舒艾拜空軍基地和烏姆蓋斯爾海軍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蘭空軍基地、朱拜勒和達曼海軍基地;阿曼的錫卜空軍基地;巴林的朱費爾角海軍基地。重要港口有:哈爾克島、法奧、科威特、塔努拉角、麥納麥、阿佈紮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