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沿交通運輸線設置的以供應、轉運為主的後勤綜合保障機構。一般設有指揮、勤務部門和武器、彈藥、油料等野戰倉庫,配有野戰醫院和運輸、工程、修理、裝卸、通信、警衛等分隊。通常分為野戰兵站和基地兵站。主要任務是儲備、補給、轉運物資,收容、治療、後送傷病員,修理技術裝備器材,接收與後送繳獲、回收的物品,安排過往人員食宿等。

  中國西周時期在交通線上設立的“委積”,有向過往軍旅提供糧秣等物資的職能,起瞭類似兵站的作用。15世紀末至116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傢軍隊建立的兵站,是儲存和供應糧秣的常設點,並為過往軍隊準備宿營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大臣F.-M.de盧瓦曾建立瞭第一個星羅棋佈的兵站網。隨著火器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兵站發展為擔負彈藥補給、醫療救護、修理和運輸等任務的綜合保障機構。從19世紀下半葉起,兵站設施進一步擴大到鐵路運輸線。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時期的1932年曾設立總兵站部和大、中、小兵站,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瞭固定兵站線和流動兵站線,解放戰爭時期發展成由戰區統一指揮的兵站運輸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也建立瞭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網,對戰勝敵人的封鎖、破壞和保障部隊作戰發揮瞭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