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英荷兩國為控制戰略要地麻六甲海峽進行的長期鬥爭。

  自從通向東方的新航路發現之後,扼守麻六甲海峽要衝的麻六甲港成為西方殖民者爭奪的焦點。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率先佔領麻六甲港。1641年,新崛起的荷蘭殖民者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麻六甲港。在其後160多年的時間裏,麻六甲成為荷蘭殖民主義者壟斷東方貿易,對東南亞進行侵略擴張的重要基地。

  16世紀末,英國的海盜商人就就曾與當時盤據馬六甲的葡萄牙人發生過多次武裝沖突。

  1786年,英國海軍上校F.萊特奉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命再度來到馬來半島,利用當時吉打土邦困境,迫使吉打蘇丹將檳榔嶼割讓給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在爭奪馬六甲鬥爭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形成英荷在馬六甲海峽對峙的局面。1795年,英國以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已被法國控制為借口,進兵馬六甲,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占領馬六甲港,從而控制瞭整個馬六甲海峽。

  英國占領馬六甲港後,曾竭力將貿易中心從馬六甲港轉移至檳榔嶼,但是由於檳榔嶼地理位置過於偏西,作為船舶修理站(海軍基地)和貿易中心均不理想,而且也不能控制通向中國的航線。為此,1800年,英國又迫使吉打蘇丹割讓檳榔嶼對岸馬來半島上的一大片土地,建立威利斯省,旨在鞏固檳榔嶼的地位。1802年,根據亞眠條約,英國本應將馬六甲歸還給荷蘭,但英國借口拿破侖戰爭再次爆發,拖至1818年才將馬六甲歸還給荷蘭。隨著馬六甲歸還給荷蘭,再次出現英荷雙方對峙的局面。

  1818年,為瞭打破這一對峙局面,曾在英屬爪哇殖民地任副總督的T.S.萊佛士向印度總督W.黑斯廷斯勛爵建議,在馬六甲海峽南端開辟一個新的基地來控制馬六甲海峽,進而實現在馬來群島永遠取代荷蘭統治的計劃。1819年1月28日,在馬六甲海峽南端為英國尋找新基地的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認為這是計劃中的“理想地點”。隨後不久,萊佛士誘使柔佛蘇丹和天猛公將新加坡置於英國的統治之下。荷蘭對英國在新加坡的行動提出強烈抗議。印度總督亦采取強硬態度,甚至準備與荷蘭人兵戎相見。懾於英國的軍事、經濟實力,荷蘭人隻好不瞭瞭之。

  英荷雙方於1824年3月17日在倫敦締結英荷條約。根據這個條約,香料群島、班達群島、爪哇、蘇門答臘、廖內群島,都屬於荷蘭勢力范圍,印度、錫蘭、馬來半島、檳榔嶼、新加坡則屬於英國勢力范圍。據此,荷蘭把馬六甲移交給英國,英國也把蘇門答臘的明古連移交給荷蘭。

  英荷條約劃分英荷在東南亞的勢力范圍,結束英荷馬六甲之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瞭兩國在東方的競爭和敵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