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敗拿破崙一世後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1814年9月,歐洲15個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ID=ya_e]、奧皇弗蘭茨一世(1792~1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內,200多個公侯以及各國外交大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聚會(見彩圖)會議的目的名義上是重建歐洲和平、樹立歐洲均勢,實際上是戰勝國瓜分歐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復辟封建王朝,鎮壓民族民主運動。

出席維也納會議的各國代表(1814)

  與會大國的政策 會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奧、普四同盟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目標是把華沙公國變為俄屬的波蘭王國而由他兼任國王。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勛爵R.斯圖亞特竭力保持從法國和荷蘭手中奪來的殖民地, 在歐洲加強普、奧力量, 抗衡法、俄,維持均勢,以便自己居於仲裁者的地位。奧地利宰相 K.W.N.L.von梅特涅註意恢復奧國在意大利北部的統治權,抑制沙俄,削弱普魯士,維護奧國在德意志的優越地位。普魯士代表 K.A.von哈登堡公爵力謀在薩克森和萊茵河流域擴大版圖。法國外交大臣 C.-M.de塔列朗則要求以和俄、英、普、奧同等的地位參加重大問題談判,希圖利用它們之間的意見分歧,改善法國的處境。

  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國決議,一切事務由他們秘密商議決定,把法國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議,要求召開全體會議,選出領導機構。他倡議“正統主義”,意即王位或領土除非經合法占有者放棄,不得任意變更,實質是要恢復1789年以前歐洲存在的秩序。這個意見深受諸小國歡迎。四同盟國為避免與會國指責把持會務,特設一個指導委員會,由簽署第一次《巴黎和約》的俄、英、普、奧、法、西、葡、瑞典8國代表組成,由梅特涅擔任主席。但分配領土的權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國手中。全體會議一再延期,直到《最後議定書》完成時,也未舉行過一次。

  波蘭-薩克森問題 會議進行中,俄、英、奧、普四國在波蘭-薩克森問題上發生尖銳矛盾。亞歷山大一世提出,華沙大公國與俄占波蘭領土合並,建立一個在俄國統治下的波蘭王國;為瞭補償普、奧兩國的損失,把薩克森王國的領土劃歸普魯士,讓奧地利恢復在意大利北部的統治。卡斯爾雷勛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國向西擴張是對歐洲均勢的一個威脅。梅特涅與哈登堡秘密計議,如果普魯士能協同奧地利反對沙皇的波蘭計劃,他可以同意普魯士獲得薩克森。這個密謀雖受到卡斯爾雷贊許,但由於腓特烈·威廉三世順從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壞。亞歷山大一世堅持自己的主張:波蘭歸俄,薩克森歸普。俄軍已占有波蘭西部,英、奧無可奈何,隻好承認現實。但在薩克森問題上,奧地利堅決不讓,考慮既已失去波蘭部分。再讓普魯士兼並薩克森,就將使本國直接受到兩個強鄰的威逼。四同盟國之間爭吵不休,談判瀕於決裂。這時,塔列朗站在英、奧一邊,揚言均勢原則和正統主義都不容許把薩克森讓給普魯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爾雷勛爵獲悉哈登堡使用威脅語言,又取得普魯士備戰的情報,便草擬一份對抗普、俄的軍事同盟條約,由英、奧、法三國代表於1815年1月3日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擊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並不得與敵方單獨媾和。隨後,在英、奧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參加瞭四同盟國會議。沙皇覺察英、奧、法三國簽訂密約,態度有瞭轉變,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蘭取得的一切,不打算為普魯士爭奪薩克森而同三大國交惡,願意接受英國的調停,結束有關薩克森的爭論。1815年2月上旬普、奧達成妥協。這場鬥爭的結果是:對曾屬於華沙大公國的波蘭領土做瞭重新分配,俄國獲得絕大部分,波茲南地區並入普魯士,加裡西亞留給奧地利,克拉科夫定為各瓜分國監護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薩克森北部歸普魯士,南部留給薩克森國王。普魯士還獲得萊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後議定書》 拿破侖一世得知四同盟國由於意見分歧,爭吵不休的消息,於1815年3月1日從厄爾巴島潛回法國,20日進入巴黎,重登帝位。會議一度中斷。英、俄、奧、普等國立即組織第7次反法聯盟,宣佈拿破侖一世是歐洲的公敵,決心予以徹底擊潰。滑鐵盧戰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指導委員會8個成員國的代表簽訂瞭由121條條款和17條單獨附帶條款構成的《最後議定書》,此後歐洲所有其他國傢盡皆加入。該議定書任意宰割和兼並小國、弱國土地,以滿足強國的霸權要求,其主要內容是:①俄國奪得華沙大公國大部領土,波蘭隻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一個共和國,並由俄、普、奧共同“保護”。俄國繼續占有前幾年取得的芬蘭和比薩拉比亞。②英國在戰勝法國後繼續占有馬耳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盧西亞和毛裡求斯。另外,錫蘭(今斯裡蘭卡)以及開普、部分圭亞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為英屬殖民地。英國還擁有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③比利時與荷蘭組成為尼德蘭王國。瑞士定為永久中立的聯邦國傢並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國收回薩瓦和尼斯,且兼並瞭熱那亞。④奧地利失去比利時而從意大利獲得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它還獲得提羅爾、薩爾茨堡、的裡雅斯特、伊利裡亞和達爾馬提亞。⑤普魯士獲得2/5的薩克森、呂根島和波美拉尼亞,又在西部取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地區。⑥德意志邦聯由34個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產生邦聯議會,由奧地利代表擔任議長。⑦瑞典將芬蘭讓給俄國而從丹麥取得挪威。丹麥把從瑞典得來的波美拉尼亞換取普魯士的勞恩堡。⑧繼法國之後,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內各邦的舊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教皇領地。⑨會議解決瞭3個帶有普遍性的歐洲國際問題: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章,規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各國關於禁止販賣黑人奴隸的宣言。

維也納會議各國代表在《最後議定書》上的簽字

  會議代表們的指導思想是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一些18世紀王朝外交的準則。他們無視各國人民由於法國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國的土地和人口當做政治交易中的籌碼。正如 F.恩格斯所說,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臟物和獎金、並商討能把革命前的形勢恢復到什麼程度。民族被買進和賣出,被分割和合並,隻要完全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和願望就行。會議以後30年間,歐洲君主專制國傢極力維護維也納體系,而各國革命黨和自由主義者則力圖推翻條約下的現狀,革命和反動兩股勢力持續不斷地搏鬥,維也納會議僅僅建立瞭短暫的和平。(見彩圖)

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1815)

  

參考書目

 Edward V.Gulik ,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1955.

 C. K. Webster , The Congress of Vienna 1814 ~1815,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