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世紀統治德幹南部的印度教王國。首都為維賈亞納加爾,故名。其版圖包括克裏希納河與通加巴德拉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為南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王國的興衰 德裡蘇丹國的圖格魯克王朝對南印度的殘暴統治及強征高額賦稅,引起德幹南部稱為“納亞克”的地方軍事封建領主的反抗。穆罕默德·伊本·圖格魯克於1329年撤離德幹,德幹東部沿海印度教王公及馬拉巴爾的穆斯林省長反叛,導致維賈亞納加加爾王國興起。維賈亞納加爾王國經歷瞭桑加馬、薩盧瓦、圖盧瓦、阿拉維杜四個王朝。開國君主訶裡訶羅一世於1343年建都於維賈亞納加爾(意勝利城),奠定瞭中央集權基礎。佈卡與巴赫馬尼王國蘇丹交戰勝利使維賈亞納加爾王國領土從通加巴德拉河擴張到半島南端,跨東西兩海岸。訶裡訶羅二世入侵賴丘爾為巴赫馬尼王國蘇丹菲羅茲·沙·圖格魯克戰敗賠款議和。迪瓦·拉亞一世和迪瓦·拉亞二世致力軍事和行政改革,大量引進阿拉伯戰馬,縮小與穆斯林敵國在軍事力量上的差距。克裡希納·迪瓦·拉亞時代,維賈亞納加爾國力強大,中央集權鞏固,進軍至巴赫馬尼王國腹地,奪取賴丘爾,置比達爾蘇丹於其保護之下,並與果阿的葡萄牙人建立貿易關系,實行宗教兼容政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他死後,中央集權削弱。阿拉維杜王朝時代,大臣拉馬·拉亞掌握實權,參與幹涉德幹穆斯林蘇丹間的內爭,並進攻阿馬德納加爾蘇丹領土,搗毀清真寺,侮辱《可蘭經》,激起德幹所有穆斯林蘇丹聯合發動聖戰,進攻維賈亞納加爾王國。1565年的塔利科戰役中,穆斯林四國聯軍擊潰維賈亞納加爾軍隊,拉馬·拉亞被俘殺,維賈亞納加爾城遭洗劫,印度教徒被屠殺,輝煌的文化藝術中心化為廢墟。此後,坦焦爾、馬杜賴、邁索爾等地的納亞克省長紛紛獨立,王國陷於瓦解。

  王國的政治與經濟 維賈亞納加爾王國依靠軍事封建領主納亞克統治。國傢機構完全適應軍事需要,軍事封地遍及全國各地,由納亞克管理,掌握田賦征收等大權,這助長瞭地方割據傾向。維賈亞納加爾土地關系復雜,土地私有制盛行,田賦收入大部分流入地方軍事封建領主手中。中國明代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描述沿海漁民生活非常悲慘。種姓制度十分嚴格,薩蒂制度盛行。晚期毗濕奴教派-克裡希納教在南印度的發展與維賈亞納加爾君主的提倡有關。維賈亞納加爾王國使南印度幾個重要的地方語言區在政治上統一起來達兩個世紀以上,成為南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它是印度教抵禦伊斯蘭教政治和宗教文化勢力向南印度擴張的最後堡壘。維賈亞納加爾王國是印度洋海上貿易大國,與東南亞、中國、地中海沿岸各國有著密切貿易關系。大宗出口商品有印度細棉佈、細羅紗、印染紡織品、靛藍、胡椒、蔗糖,輸入主要是黃金、戰馬、中國絲綢。葡萄牙海上貿易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與維賈亞納加爾的貿易關系。

  中國明代的鄭和曾多次率船隊到達維賈亞納加爾王國。佈卡也曾於1374年遣使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