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政黨,其前身是托利黨。全稱保守統一黨。產業革命開始後,托利黨由土地貴族的政黨逐漸轉變為保守的資產階級政黨。1833年1月,J.克羅克在其論文中首次使用保守黨名稱,1834年R.皮爾在其《塔姆沃思宣言》中公開使用保守黨名稱。一般認為,1834~1835年皮爾內閣是保守黨第1屆內閣。1846年,保守黨在廢除穀物法問題上發生分裂,以首相皮爾為首的一派,主張降低關稅,取消穀物法,傾向自由貿易;而以B.迪斯累裏為首的另一派反對取消穀物法,主張保護關稅,維維護地主利益。皮爾派分子W.E.格萊斯頓等100多人脫離保守黨轉到自由黨。1848年迪斯累裡當選保守黨領袖。在1867年議會第2次選舉改革後,極力整頓和改組保守黨,建立全國保守主義與統一主義協會聯盟。統一全黨的宣傳和競選活動。1870年,又設立中央事務所指導全國黨務工作。此外,還通過“卡爾登俱樂部”(1832年創立)、“櫻草聯盟”(1883年創立)在議會外積極活動。

  1874年大選,保守黨獲勝,迪斯累裡組閣,對內取消主仆法,禁止10歲以下兒童做工,成立地方管理部,擴大政府行政機構;對外則積極執行帝國殖民擴張政策,廉價收買蘇伊士運河股票以控制埃及,並宣佈維多利亞一世為“印度女皇”。1880年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自由黨組閣。1886年,從自由黨分裂出來的、以J.張伯倫為首的自由聯盟黨同保守黨結盟(1911年自由聯盟黨加入保守黨),保守黨力量增強,在大選中獲勝。此後20年中,R.A.T.索爾茲伯裡侯爵兩次組閣。1906年因關稅問題及黨內的分裂,在大選中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守黨參加戰時聯合內閣。聯合內閣維持到1922年。從1922年起一直到1945年,除瞭極短的兩次工黨內閣外,其他年代均是保守黨執政。1945年大選中,保守黨敗於工黨。40年代末進行改組。1951年W.L.S.丘吉爾再任首相。此後,基本上是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1970年10月E.R.G.希思當選為保守黨領袖,出面組閣,實行親西歐、疏美國、抗蘇聯,維護帝國海外利益的外交政策。1975年2月,M.H.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5月組閣任首相至今。

E.R.G.希思在保守黨大會上

  保守黨組織由領袖、總部、全國聯盟、議員黨團等部分組成。設有專門負責財務的機構──中央籌劃委員會。地方組織是選區委員會。其執行委員會負責挑選和審查議員候選人。保守黨議員主要是公司經理、律師、農場主、記者等。現有200餘萬黨員,其中出自工人階級的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