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成立,原名義大利的共產黨。1943年改現名。

  1921年1月,義大利社會黨左派不滿黨內多數派的政策而退黨,在A.葛蘭西、P.陶裏亞蒂等領導下另組義大利的共產黨。1926年確立以葛蘭西為首的領導,同年遭法西斯政權取締,總書記葛蘭西等被捕,該黨轉入地下活動。不久,陶裏亞蒂被任命為黨的主要負責人,在法國建立黨的國外領導中心。1929年,意共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國內,L.隆哥等組成黨的國內領導核心。1934年同社會黨黨簽訂反法西斯的《統一行動公約》。1936年組織志願軍,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在國內領導群眾開展反法西斯鬥爭。1943年德軍占領意大利後,組織民族解放委員會,建立遊擊隊,開展武裝鬥爭,取得抵抗運動的勝利。1944年,參加聯合政府。1947年被排擠出聯合政府。1945年8月,選出新的中央領導,陶裡亞蒂任總書記。同年年底,意共五大提出瞭召開制憲會議、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鬥爭綱領。1956年,意共八大系統地闡述瞭“走向社會主義的意大利道路”的戰略,強調在民主鬥爭的基礎上完成向社會主義的前進,認為“結構改革”是開拓該道路的主要措施。1964年陶裡亞蒂逝世,隆哥當選為總書記,繼續執行陶裡亞蒂制定的內外政策。1972年,隆哥當選為黨的主席,E.貝林格任總書記。1973年,貝林格提出“歷史性妥協”路線,主張共產黨、社會黨和天主教民主黨協調一致,爭取對國傢進行民主革新(見彩圖)。1980年提出“民主代替”政策,主張意共、社會黨和其他民主力量聯合取代天民黨政權體系。在1983年大選中,意共得選票1102餘萬張,占選民總數29.9%,首次超過天民黨。

F.加裡波第軍隊在卡拉塔非米擊敗政府軍(1860年5月15日)

  意共以擺脫資本主義,在民主與和平中建設社會主義為總目標,提出要走區別於社會民主黨和蘇聯道路的“第三條道路”。主張左翼和一切民主力量團結合作,改革意大利,使國傢機構民主化,公共生活道德化,充分發揮議會的作用,不斷擴大民主和自由;經濟方面,主張“民主規劃化”,改革生產結構和稅收制度,增加投資,擴大就業,確保勞動者對生產的監督。在國際問題上,意共認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根源是美、蘇對峙,強調為維護世界和平、爭取裁軍與緩和而鬥爭,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和不結盟運動,主張南北對話,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在處理共產主義政黨關系方面,主張差異中的團結和“新國際主義”,反對“領導黨”、“領導國”,強調各國共產黨應遵循獨立自主、權利平等、互不幹涉內部生活的原則,主張各政黨有選擇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權利,一切不同觀點的討論必須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意共同中國共產黨之間有過友好往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兩黨關系中斷。1980年4月,意共總書記貝林格訪華,兩黨關系正式恢復。

  意共擁有黨員163萬多人(1983)。現任總書記為A.納塔。黨組織分中央、大區委、省委、基層委員會、支部5級。黨報為《團結報》,黨刊為《再生》(周刊)和《馬克思主義評論》(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