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諸城邦反抗波斯侵略和壓迫的戰爭。西元前6世紀末,波斯帝國的統治東起印度河、西達小亞細亞沿岸。西元前546年起處於波斯帝國統治之下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除須向波斯納稅外,還要服軍役和勞役。加之波斯人支持的腓尼基艦隊活躍於小亞細亞和黑海海峽地區,侵犯瞭希臘人的商業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波斯人在各城邦中扶植的僭主的統治日益不得人心,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與波斯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西元前515~前514年,大流士一世率軍侵略多瑙河沿岸的斯基泰人,佔領領瞭色雷斯沿岸一些地方,進一步威脅到歐洲一些希臘城邦的安全。

  小亞細亞希臘城邦起義和馬拉松戰役 約公元前500年,米利都僭主阿裡斯塔戈拉斯出於個人得失而發動反波斯起義,迅速得到小亞細亞許多希臘城邦的響應,雅典和埃雷特裡亞應邀分別派軍艦支援,導致戰爭爆發。希臘聯軍於公元前498年一度攻占波斯的小亞細亞行省首府薩迪斯。公元前494年波斯占領米利都,實行殘酷鎮壓,希臘人起義失敗。

  為瞭繼續向歐洲擴張,公元前492年,大流士命馬多尼烏斯率波斯陸海軍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進犯希臘,陸軍在色雷斯境內受阻,海軍在阿索斯海角遇大風暴損失慘重而折回。次年,大流士向許多希臘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示意各城邦接受波斯的統治。阿爾戈斯、埃吉納、忒拜等邦屈從瞭波斯,而斯巴達和雅典卻處死瞭波斯使者。

  公元前490年夏,波斯10萬軍隊、600艘戰艦在達提斯和阿塔菲尼斯率領下,借口懲處支持小亞細亞希臘人起義的雅典和埃雷特裡亞,從薩摩斯島出發橫渡愛琴海,經提洛島直趨優卑亞島,埃雷特裡亞進行瞭頑強抵抗,因叛徒開城迎敵而陷落。波斯軍隊旋即在雅典東北部的馬拉松登陸。由於統帥米太亞德(小)的正確指揮,士氣高昂的雅典重裝步兵1萬人在普拉蒂亞的1000名重裝步兵支援下大敗波斯軍。馬拉松戰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極大地鼓舞瞭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人民與波斯人鬥爭的勇氣。

  薩拉米斯海戰和普拉蒂亞戰役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大軍約50萬眾、戰艦千艘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水陸兩路進犯希臘。為瞭抵抗波斯的侵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31個希臘城邦在科林斯開會,議決成立全希臘同盟,並決定由斯巴達人任同盟的陸、海軍最高指揮。8月中旬,以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為首的希臘軍隊在溫泉關頑強抵抗波斯軍,列奧尼達斯及所部300名斯巴達士兵壯烈犧牲。溫泉關陷落後,雅典人根據地米斯托克利的意見,將全部居民撤出阿提卡。9月下旬,在薩拉米斯海戰中,以雅典人為主力的希臘海軍大敗數量上占優勢的波斯海軍。此後,薛西斯一世撤回亞洲。公元前479年,馬多尼烏斯指揮的波斯陸軍,在希臘度過冬天後再次占領雅典。旋即與由斯巴達攝政保薩尼阿斯指揮的希臘聯軍大戰於普拉蒂亞。結果波斯軍潰敗,馬多尼烏斯陣亡。

  希波戰爭的第二階段 此後,希臘人由防禦轉入進攻,戰場移到色雷斯和小亞細亞。當時對海外事務尚不關心的斯巴達逐漸退出戰鬥。公元前478年成立的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承擔起繼續與波斯作戰的任務。公元前468年,雅典將軍西門在亞洲的埃於呂麥頓河口大敗波斯海、陸軍。此後波斯再未能發動重大反攻。公元前460 年埃及發生反波斯起義,雅典派龐大艦隊支援起義者,於公元前454年蒙受重大損失而終。公元前449年,雅典海軍又在塞浦路斯的薩拉米斯城附近大敗波斯軍,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公元前449年雅典代表卡利亞斯與波斯簽定和約(史稱《卡利亞斯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的統治,波斯軍艦不得進入愛琴海,塞浦路斯歸波斯管轄。

  希波戰爭的歷史意義 希臘人在戰爭中的勝利首先歸因於戰爭對他們而言所具有的正義性,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巨大愛國熱情,促使各邦內部和各邦之間緊密團結;同時也由於希臘重裝步兵和軍艦技術上的優勢以及將領的正確指揮。希臘人維護瞭國傢的獨立,並為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瞭條件。戰爭進程和結局對雅典城邦制度的發展和雅典的對外擴張影響尤深,促進瞭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隸制的發展。希波戰爭所造成的希臘政治格局,對於後來希臘歷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參考書目

 A.R.Burn,Persia and the Greeks; the Defense of the West546~478 B.C.,New York,1962.

 希羅多德著,王以鑄譯:《歷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