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一種小資產階級的機會主義派別。亦稱工團主義或工會主義,因其最早的組織名稱法國工團聯合會(後改稱總工會)而得名。無政府主義產生於19世紀。由於K.馬克思和F.恩格斯等人堅持不懈的鬥爭,到19世紀後半葉無政府主義已受到沉重打擊。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改頭換面在工會運動中復活。法國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策源地。主要代表人是G.索列爾、H.拉加德爾等。1906年法國總工會制訂的《亞眠憲章》,最典型地表達瞭無政府工團主義的理論原則,主張由工會代替替政黨;隻要經濟鬥爭,把經濟總罷工視為最高鬥爭形式,反對無產階級革命;認為把資本傢的生產資料轉歸工會掌握是一切工人運動的最終目的。由工會組織和領導生產,建立各種生產團體的自願聯盟以代替國傢,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傢經濟制度和政府制度。除法國外,無政府工團主義還曾廣泛流傳於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美國和拉丁美洲等地。В.И.列寧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鬥爭中,同時註意揭露批判無政府工團主義的本質和危險性,指出無政府工團主義是來自左面的修正主義,是機會主義的同胞兄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政府工團主義與機會主義都投入本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懷抱,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戰後無政府工團主義影響愈益縮小。十月革命後,在俄共(佈)黨內出現過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反黨派別-工人反對派。他們否認黨的領導作用和無產階級專政在經濟建設中的意義,把工會同黨和蘇維埃國傢對立起來,認為工人階級的最高組織不是黨而是工會,提出把全部國民經濟的管理權交給全俄生產者代表大會。俄共(佈)第10次代表大會斥責瞭這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