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泰共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於12月1日正式成立泰國共產黨。這次大會是在太平洋戰爭業已爆發、日軍開進泰國領土、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召開的。因此,大會著重提出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陣線和開展民族革命戰爭的總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黨團結自由泰人運動等各派抗日愛國力量,掀起瞭蓬勃發展的抗日群眾運動,工農革命力量也在抗日鬥爭中迅速地成長。建黨初期,出版瞭機關報《大眾報》(瑪哈春報)。戰後泰共領導瞭民主運動,發表瞭著名的《十項綱領》,指出對內要同同各政黨及民主人士團結合作,實行民主選舉,改善工農和教師生活,減租減息,保護民族工業;對外加強同各國的聯系。泰共的主張得到各階層人民的擁護,政治影響日益加強。1946年10月泰共取得瞭合法地位,在議會中取得兩個席位。1951年11月政變後,泰共轉入地下。1952年春,泰共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宣佈黨的最低綱領是要爭取國傢獨立、民主、和平和進步,建立包括各革命階層的人民民主政府,進行土地革命,改變落後的農業國為發達的工業國等。“二大”選出的總書記是巴頌·翁威瓦。

  1961年9月泰共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瞭關於建立愛國民主聯合陣線,驅逐美帝國主義,推翻沙立政府的政治報告,並發出瞭“加緊發動和組織群眾與敵人進行徹底鬥爭”的號召。“三大”選出的總書記為密·沙瑪南。為瞭貫徹大會決議,1962年泰共建立瞭“泰國人民之聲”電臺,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聯系。1965年8月7日,人民武裝在東北部那空拍儂府普潘山區武裝反抗前來圍剿的政府軍。從此武裝鬥爭規模逐步擴大。為瞭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1969年1月1日泰國人民解放軍最高司令部宣告成立。後來由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黨內分裂為兩派,一派主張開展武裝鬥爭;另一派主張以和平方式進行鬥爭(即科學社會主義派)。1980年泰國政府發佈66號命令前後,大批在1973年反軍人獨裁“一○·一四運動”中進入叢林的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又回到城市。1982年3~4月間,泰國共產黨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大會肯定瞭黨以往的工作成績,指出20年來各個時期發生的一些傾向。大會研究瞭泰國社會性質,規定瞭泰國革命道路。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提出當前黨的三項任務是:進一步擴大和加強愛國民主力量;堅持農村的武裝鬥爭與城市其他形式鬥爭的緊密結合;把黨建設得更加壯大和堅強。並把原來十項政策調整為二十項政策。“四大”選出的總書記為巴差·灘雅派汶。

  1983年12月1日,科學社會主義派主持召開瞭第五次代表大會,宣佈“將武裝鬥爭路線改變為民主鬥爭路線”。“五大”決定中央委員、前科學社會主義派代表通巴·平吉臨時代表中央委員會和總書記負責黨內外聯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