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尼克森

  美國第37任總統(1969~1974)。

  早期政治活動 尼克森1913年1月9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約巴林達村,出身寒微。19334年在惠蒂爾學院畢業後,前往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法學院學習。1937年畢業後回到惠蒂爾當律師,逐漸在當地嶄露頭角。1940年與P.瑞安結婚。1942年入伍,在海軍服役到1946年1 月,獲少校軍銜。

  1946年,當選為國會眾議員。1950年,當選為國會參議員,並於1952年當選為艾森豪威爾政府副總統,1956年又同D.D.艾森豪威爾一起連選連任。

  1960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1962年作為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州長候選人,參加競選,均遭失敗。1963年從洛杉磯轉到紐約市去當律師,以便和東部權勢集團加強聯系,擴大自己的社會基礎。1968年,尼克松在戰勝黨內極端保守派和自由派競爭者、取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後,戰勝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終於入主白宮。

  總統任期 尼克松上臺時,滯脹現象已開始困擾美國,不久又發生美元危機。起初他采用削減開支、抑制貨幣供應量等緊縮措施對付通貨膨脹,後來又不得不根據凱恩斯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維持美元地位。1972年繁榮恢復後,他放松新經濟政策。1973年出現能源危機,通貨膨脹又日益惡化,1974年陷入更嚴重的滯脹危機。

  尼克松提出瞭新聯邦主義,其核心內容是將部分聯邦收入分給州和地方政府並讓它們接管部分聯邦福利事業的歲入共享計劃。但成效不大。

  在對外關系方面,尼克松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意識到美國實力相對削弱,無力再象戰後一段時期那樣向全球擴張。在H.A.基辛格的幫助下,提出並實行瞭以戰略收縮和緩和外交為特點的尼克松主義,要求盟國分擔負擔,與蘇聯達成限制戰略武器與柏林問題的協議,使中美關系走上正常化道路,並結束瞭印度支那戰爭。

  1973年起,尼克松日益為水門事件所困擾。1974年8月8日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迫辭職的總統。辭職後,尼克松回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利門蒂,主要從事著述。他的著作有《六次危機》、《尼克松回憶錄》、《領導人》、《真正的戰爭》、《真正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