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29~30日在德國慕尼克舉行的英、法、德、意4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謀求相互妥協與勾結的國際會議;參加者有英國首相A.N.張伯倫、法國總理É.達拉第和德國總理A.希特勒、義大利首相B.A.A.墨索裡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居住著約300萬日爾曼人少數民族,多聚居在蘇臺德區。德國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問題挑起事端,為侵略製造藉口。1933年10月德國扶植蘇臺德日爾曼人黨,充當侵略工具。1937年6月希特勒制定瞭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其侵略行徑受到大力推行綏靖政策的英法政府的縱容。1937年11月,英國掌璽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E.F.L.伍德明確向希特勒表示英國將容忍德國“變更”歐洲秩序,侵占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澤。1938年3月,德國強行兼並奧地利後,加緊對捷施加政治與軍事壓力。4月,希特勒唆使日耳曼人黨要求蘇臺德區“自治”,德軍同時在德、捷邊境集結,進行武力威脅,由於捷舉國奮起,決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暫時退卻。9月12日,希特勒在紐倫堡發表演說,公開宣佈要援助蘇臺德日耳曼人黨。當晚蘇臺德發生暴亂,出現“九月危機”。邊境局勢再趨緊張。9月15日,張伯倫赴德國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舉行會談,不惜一再退讓,表示英國“承認蘇臺德脫離的原則”。9月19日,英、法兩國對捷施加壓力,迫其割讓蘇臺德區。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議。波、匈也向捷提出領土要求。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抵德國同希特勒會談。希特勒又要求兼並更多的領土,並於9月26日以戰爭相威脅,局勢空前緊張。美國政府雖未直接參預英、法的“調解”活動,但始終支持英、法與德國妥協,並建議為此召開國際會議。

  蘇聯在危機期間一再表示將履行1935年《蘇法互助協定》和《蘇捷互助協定》承擔的義務。甚至表示即使法國不提供援助,隻要捷自己抵抗,並請求蘇聯援助,蘇聯也將援捷。蘇聯還建議英、法共同制止侵略,均遭拒絕。

  經過幕後策劃,由墨索裡尼出面斡旋,決定舉行英法德意4國慕尼黑會議。9月30日凌晨簽訂瞭《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將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連同上述地區的一切建築和設施,移交給德國;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數尚不確定的地區,暫由國際委員會占領,通過公民投票,決定歸屬,最後劃定邊界;英、法對新國界提供保證,當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之後,德、意才同意提供保證。會議期間發表瞭具有互不侵犯條約性質的《英德宣言》,不久,法、德也簽署瞭類似宣言。實際上這些宣言不過是一紙空文。慕尼黑會議及協定粗暴地踐踏瞭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大國主宰小國,犧牲弱小國傢利益進行妥協的一次交易,是綏靖政策登峰造極的表現。慕尼黑會議及協定鼓勵和助長瞭法西斯國傢進一步發動侵略戰爭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軍占領蘇臺德區。1939年3月,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領土,並於9月進攻波蘭。這一切都加速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火首先燃向英、法及其事實上的盟國。

慕尼黑會議前夕的A.N.張伯倫、B.A.A.墨索裡尼、A.希特勒(左起第2、3、5人)

  

參考書目

 William Waite Hadley,Munich:before and after,Cassell and Co. Ltd.,London,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