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下遊的古國。一譯火尋,位於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中亞地區著名古代文化中心之一。《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宛西小國“潛”,或以為即指花拉子模。此後,花拉子模在《魏書》中作"呼似密",《大唐西域記》作“貨利習彌伽”,《新唐書》作“火尋”、“過利”等。至《元史》始譯為“花拉子模”。

  阿拉伯征服前的花拉子模 西元前第4~前第3千紀,花拉子模地區主要分佈著克裏捷米米納爾文化,其特點是以漁獵經濟為主,使用燧石細石器和圓底的彩陶器,居址為半地穴式。公元前第2千紀初,花拉子模的居民已能用原始方式灌溉耕地,並開始飼養傢畜。青銅時代的塔札巴格亞佈文化在花拉子模的分佈也較廣,有的學者認為是當地居民與俄羅斯草原南部的斯魯伯-安德羅諾夫文化融合的結果。

  在祆教經典《阿維斯陀》和古典作傢的著述中,出現有關花拉子模的記載。公元前第1千紀上半葉,花拉子模形成最初的國傢組織。公元前6世紀,波斯軍隊的入侵,花拉子模成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公元前5世紀末或前4世紀初,擺脫異族的統治,完全獨立。後來受貴霜帝國控制。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復獨立,錢幣上開始出現花拉子模的銘文。3世紀,薩珊王朝的勢力占據中亞西南部及花拉子模。6世紀後,又為塞爾柱突厥人占領。7世紀前後,花拉子模被阿拉伯人征服,傳統文化遭到徹底破壞。(見阿拉伯帝國征服中亞)

  農業 古代花拉子模的農業與水利灌溉事業高度發達。希羅多德對此作過描述。考古發掘出的灌溉渠網遺跡多為公元前8~公元7世紀間修築的。進入鐵器時代後,灌溉系統發展極快,其分佈東自阿克恰三角洲,西及薩雷卡麥什低地。灌溉工程的修建在早期貴霜時期達到頂峰,居民皆供奉專門的灌溉保護女神──阿娜希特;公元4~6世紀開始荒廢;13世紀蒙古人入侵後被毀。

  建築與文化 花拉子模的城市建築非常著名。公元前6~前4世紀的居茲裡-克爾古城墻全長3.5公裡,墻內有許多狹長的拱頂小室,平行於城墻的房屋延綿6、7公裡。詹巴斯-卡拉古城分成兩個街區,每區有200間房屋。位於克孜勒庫姆沙漠南緣的科伊-克雷勒幹-卡拉古城堡由兩個同心圓的城垣組成,屬於前貴霜時期。城內建有宗廟、塔樓、廣場、住宅、倉庫等。最引人註目的古城是托普拉克-卡拉(公元前1~公元6世紀),城西北角有一宏偉的宮殿,占全城面積的1/4,在公元305年遷都阿姆河畔的恰特之前,花拉子模諸王一直以該城為駐地。

  花拉子模與敘利亞、埃及及黑海北岸諸城市有貿易往來。7世紀初,曾遣使朝貢中國。藝術上也受到斯基泰、犍陀羅和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前貴霜時期陶器制作精細,圖案有人頭、動物、鷹頭、獅身和斯基泰騎士等。托普拉克-卡拉的宮殿壁龕中,諸王、妃妾及侍從的泥塑極為真實、生動。古城址殘留的壁畫也很精彩。

  公元前3世紀時,花拉子模居民使用阿拉美字母書寫。後來出現花拉子模文,寫在羊皮或木片上,也刻在錢幣上,但至今尚未被釋讀。花拉子模居民大部分信仰祆教,同時還保留更為古老的宗教習慣。這種狀況一直到7世紀的伊斯蘭化時代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