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為古希臘人對兩河流域的稱呼,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地域大體在今伊拉克共和國境內。蘇美爾人在西元前第5千紀已居住在這一地區,在西元前第3千紀初已建起城邦國傢。此後,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在這裏建立起阿卡德王國、古巴比倫(見古巴比倫時代)、亞述、新巴比倫王國等國傢。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代科學、文化、藝術均已達到較高水準,對希臘、羅馬及波斯的古代文化的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公元前4千紀末葉-公元前539年)

  文字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統,系以削尖的蘆葦桿“筆”壓劃在半濕的泥板“寫”成,落“筆”處印痕較深寬,提“筆”處較狹窄,每劃形狀頗象木楔,故名。推測其前身是新石器時代流行於西亞的泥丸記事法,蘇美爾人將其發展為完備的文字體系。最早的楔形文字尚屬象形符號,主要記錄物品的數量、種類和主人,僅限於具體的名詞和數詞,尚不能完整地表述語言。公元前第3千紀初,一些象形符號逐漸具有表達音節的性質,從而可以通過拼音表述人名、抽象名詞和語法虛詞等,從而形成完備的文字。公元前2500年前後,象形符號演變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發展到音節文字的階段後,其他民族也利用它來拼寫自己的語言。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借用它來拼寫阿卡德語,形成阿卡德文字,此後,埃蘭人、胡裡安人、赫梯人以及烏拉爾圖人也都先後應用楔形文字。阿卡德文字又為巴比倫和亞述人接受,並隨著這兩個國傢的強大,成為近東古代通用的國際文字。盡管阿卡德語在日常生活中已完全取代蘇美爾語,但蘇美爾文字作為一種古雅的文字,在宗教、文學等領域,仍被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各王朝的書吏們學習和使用。

  從古蘇美爾時起,尼普爾等城邦就設有教授楔形文字和其他實用知識的學校。在這些學校裡,已開始編纂各種詞匯表,有些詞匯表將發音相同的詞匯排在一起,是書吏學習拼寫的規范。有些詞匯表將兩三種不同文字對照,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不同文種對照詞典。還有更多的詞匯表將外界不同的事物進行分類,構成植物、動物、礦物名稱表及地理名稱表等,有些還註明其屬性。人類知識這種初步的積累更體現在王室或私人建立的許多“檔案館”裡。亞述王亞述巴尼拔的檔案館不僅積累瞭當時的經濟司法文書,並且對蘇美爾早王朝時期開始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遺產進行瞭搜集、抄寫和編目,成為今天瞭解古代兩河流域文化的一個主要來源。

  數學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其記數法在各種古代數字系統中最早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蘇美爾人雖然也采用進位記數法,但計算中采用的是60進位法,同一數字在數的序列中位置不同,值亦不同。與今天的十進位阿拉伯數字記數法應用瞭同一原則,極有利於乘法和除法運算。以此為基礎,在古巴比倫時期,已掌握四則運算和乘方開方,並能夠解相當復雜的二元二次方程式、探討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勾股關系、計算各種形體的面積和體積。他們求得的√2值為1.414213,與準確值相差無幾。但這一記數法中沒有零的符號,是其明顯缺陷。由於數字60的高度可分性,今天,在時間和角度的計算中仍采用60進位法。

  天文學和醫學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學也有很大成就。為準確掌握農時,很早即設立觀象臺,由神廟祭司負責。天象記錄中有日月蝕、行星、彗星以及虹、地震等的發生時間和地點。新巴比倫時期,已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早在蘇美爾早王朝時期,蘇美爾人就根據月亮的盈虧制定瞭太陰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各有29或30天,每年354天,新年在春分後第一個朔日。新巴比倫王國時規定在19年中設7個閏月,較好地解決瞭太陰歷與太陽年間的誤差。當時還建立瞭黃道十二宮座標系統,為近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醫學發達。早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就已出現瞭“藥典”,記錄瞭用各種生物和礦物制作的各種嗅劑、熏劑、滴劑、膏劑、灌腸劑、栓劑等,並有一些治病的處方。從這些處方看,盡管當時對許多生物和礦物的療效已有所瞭解,但尚處於摸索實驗階段。在整個西亞,巴比倫的醫學享有盛名。公元前13世紀,巴比倫王曾派禦醫為赫梯王哈圖西利斯三世治病。由於大量藥物名稱不詳,目前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醫學還無法作出全面的評價。

  宗教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宗教的神祇中,最重要的有司春風之神、眾神之父恩利勒,土地和地下水之神恩奇,戰與愛女神伊南娜(又名伊什塔爾),月神南納(又名欣),太陽神烏圖(又名沙馬什),戰神、農神寧吉爾蘇以及巴比倫城的主神馬爾杜克、阿淑爾城的主神阿淑爾等,反映瞭西亞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狀況。在蘇美爾時期,每個城邦有自己的國神,如烏爾的國神是南納,烏魯克的國神是伊南娜,眾神之父恩利勒的祭祀地尼普爾城則是全蘇美爾的宗教中心。宗教信仰和神話經過瞭漫長的發展道路。在早期神話中,諸神祇多代表自然的力量,如風、雨、生殖力等。王權形成後,神被賦予統治者的形象,在神話中它們也分工管理世界,推選軍事首領並相互作戰。中央集權發展後,宗教一方面為王權服務,向人民宣傳屈從忍受的精神;另一方面代表城邦獨立的傳統習慣也構成對君主專制的某種限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認為神創造人類是為瞭把他們當作奴仆,城邦統治者不過是神在塵世的一個辦事員。把統治者神化的現象並不普遍,隻有阿卡德王國和烏爾第三王朝的一些王,出於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曾自封為神。為瞭保證人畜興旺,大地豐饒,蘇美爾城邦統治者每年要與代表女神的祭司舉行結婚儀式,巴比倫王每年新年則要忍受大祭司批頰,以表示他將忠實地執行神的旨意。

  建築與造型藝術 早期蘇美爾城市建設的中心是神廟。在古蘇美爾時期,神廟是糧倉、帳房、手工作坊、司法機關和檔案館等機構的集結地,後發展成圍繞長方形庭院的建築群。神廟本身則發展成帶階梯的塔廟。烏爾第三王朝建築的成就是拱頂的發明,其遺跡在烏爾王陵和鐵爾阿勒利馬遺址都有發現,在四周的穹隅結構上起土坯拱頂(見彩圖)。早王朝後期始,隨著王權的發展,神廟以外又出現瞭王宮建築。其中馬裡王齊姆利裡姆和亞述帝國諸王的宮殿,都以其宏大的規模和豪華的裝飾顯示帝王高踞於百姓之上的地位。新巴比倫時期城市建設開始普遍使用燒磚。尼佈甲尼撒二世所建的巴比倫城周長8公裡,有8個城門,其中伊什塔爾門最為壯觀,同時以其琉璃磚裝飾而聞名於世。城中的空中花園則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烏爾第三王朝的聖塔(約公元前2100)

古巴比倫王國宮殿(復原圖)

  造型藝術品主要有壁畫、鑲嵌畫、泥塑、圓筒印章、石雕、青銅器、金銀器、浮雕、琉璃磚等,藝術水平很高。烏魯克文化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時期的石雕體現瞭美索不達米亞藝術形體渾圓敦厚的特點,大理石女子頭像具有造型準確協調之美。早王朝時期的一部分雕像,如阿斯馬爾遺址的人像,有粗拙、程式化傾向,但另一部分作品,如阿格拉佈遺址的女像、馬裡書吏伊比希雕像以及烏爾王陵中的動物塑像則栩栩如生。阿卡德王國的建立帶來瞭藝術上的飛躍,阿卡德王的青銅頭像在蘇美爾石雕的基礎上前進瞭一步,納拉姆辛的沙巖浮雕在構圖、人體造型等方面也遠超過安那吐姆鷲碑。圓筒印章上的浮雕以神話傳說為題材,形成記事體。這種藝術在亞述帝國的描述戰爭和狩獵場面的宮廷浮雕中得到瞭進一步發展。烏爾第三王朝、伊新-拉爾沙時期以及古巴比倫時代在繼承蘇美爾-阿卡德藝術基礎上,在造型、質感上又有創新。亞述藝術由於受南方影響,帶有自己的特色,最出名的是宮廷浮雕。為瞭突出帝王的威嚴,人物刻畫流於程式化,但在獅子等動物的表現上卻有高超的水平。

  文學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與其造型藝術一樣,也是絢爛多彩的。文學作品主要有神話、史詩、贊美詩、哀歌、記事文、辯論文、箴言和諺語等形式。書寫成文的神話作品最早見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均為文學繁榮的時期,在亞述帝國時代則對蘇美爾文學遺產進行瞭加工整理。蘇美爾史詩同希臘荷馬史詩有許多相似之處,題材多描寫早期城邦的英雄人物,充滿誇張、幻想和神話,敘述之中穿插對話,並使用繁多的修飾詞。但蘇美爾史詩還都是零散的故事,未能發展成聯貫的長詩,人物描寫比較粗略,故事結構松散無高潮,句子的韻律主要依靠有變化的重復來體現。最著名的史詩是描寫烏魯克城英雄吉爾伽美什經歷的一系列故事。神話、史詩、贊美詩等文學作品是神廟與王宮中的產物,但從生活和民間文學中汲取瞭營養;箴言、諺語、辯論文等民間文學作品大量運用對比、比喻等手法,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較高的文學水平。

  

參考書目

 H. Frankfort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Ancient Orient,Penguin Books, London,1954.

 H. W. F.Saggs,The Greatness that was Babylon ,Sidgwick and Jackson, N.Y.,1962.

 S. N. Kramer,The Sumeria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3.

 L. Oppenheim ,Ancient Mesopotami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