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第1千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一個奴隸佔有制城邦,到西元1世紀前後擴張而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馬克思主義史學一般認為這是西歐奴隸佔有制社會歷史的終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漸演化為封建制國傢,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羅馬的起源和王政時代 近世考古成就揭示,羅馬起源於義大利利拉提烏姆平原臺伯河左岸距海約20公裡處。此地多丘陵,間有谷地,宜於農牧,又得地利交通之便。公元前1000年左右,屬印歐語系的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其中一支約於公元前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地,居於帕拉提烏姆等山丘。他們在丘頂建村落,務農牧,用鐵器,居茅舍,行火葬。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亦居茅舍,但行土葬。公元前7世紀,部落間聯系增多,遂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為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的羅馬人公社,並開始向城市國傢和階級社會過渡。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瞭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傢的過渡。

  史稱公元前8~前6世紀為“王政時代”。當時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並具有軍事民主制各機構:庫裡亞(胞族)會議、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內部階級分化、傢長奴隸制和保護制關系業已發生,後來又出現瞭貴族與平民之分。傳說王政時代共有7王,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塔克文王朝治下的羅馬人公社可能保持某種自由,文化先進的外族統治加速瞭其向階級社會的轉變。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第6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傢的產生。

  羅馬共和時代 王政時代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羅馬人憤而逐之,傳說於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共和國。史學傳統以公元前509年為共和之始,但考古資料證明,古羅馬的伊特魯裡亞文化傳統直到公元前474年以後才明顯中斷,羅馬人推翻塔克文王朝的鬥爭可能歷數十年之久。

  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和征服意大利構成早期共和時代歷史的主要過程。貴族把持政權,廣占公有地;平民則無權而且苦於賦稅和兵役,甚至陷於債務奴役的羅網。為爭取政權、土地和取消債務奴役,平民與貴族進行瞭兩個世紀之久的鬥爭,終於取得設置保民官和平民會議、擔任高級官職、頒行《十二銅表法》、廢止債務奴役、占用公有地等一系列權益。這一鬥爭使羅馬公民公社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公社內部的階級結構發生瞭變化。上層平民與原有的氏族貴族融合而成豪門貴族,共同把持政權;廣大普通公民的要求也部分得到滿足。從而調整瞭公民集體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擴大瞭羅馬城邦的社會基礎,為城邦的昌盛和奴隸占有制的繁榮創造瞭條件。

  羅馬立國之初,地促勢微,四面受敵,屢陷危亡之境。但它依靠加強公民集體內部團結,充分利用四鄰因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而不可能有效地聯合起來這一有利環境,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使自己擺脫瞭困境,進而在擴張中節節勝利。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經3次維伊戰爭、3次薩姆尼烏姆戰爭以及皮洛斯戰爭等,先後戰勝拉丁同盟(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前338年瓦解)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控制瞭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征服瞭當地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至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整個意大利除北部波河流域外,盡為羅馬屬地。羅馬在被征服地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除在被征服地區設置具有軍事據點性質的殖民地外,還把屈從於羅馬的意大利人公社劃分為有投票權的自治公社、無投票權的自治公社、同盟者、臣屬地等不同類型進行統治(見古代羅馬地方自治制度)。

  統一意大利之後,羅馬進而向海外擴張,於是與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發生激烈沖突(見彩圖)。經過3次佈匿戰爭,迦太基遭到徹底毀滅(公元前146),羅馬勢力擴及整個西部地中海。與此同時,羅馬也不斷向東部地中海擴張。經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瞭整個希臘(見古代馬其頓),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瞭西亞的部分地區。被征服民族曾進行英勇的反抗,均遭殘酷鎮壓。至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羅馬已經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然大國。在意大利以外的廣大被征服地區,羅馬相繼設置行省進行統治(見羅馬行省)。

漢尼拔及其士兵

  隨著領土的迅速擴張,大批掠奪來的奴隸和財富源源流入,促進瞭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公元前3和前2世紀,意大利工商業日趨繁榮,大批元老利用被保護人和被釋奴追逐商賈之利。隨著行省的增加而勢力日盛的騎士,逐漸形成新的富有奴隸主階層,他們經商、放債、包稅,大發其財,並與元老爭奪政治權力。貴族和富人依恃財勢侵吞、租占、購買公有地,兼並小農土地。組織奴隸占有制莊園,經營商品化、專業化的園藝業以及谷物種植業和牧場。古代羅馬大地產制的發展,導致小農失地破產,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無業遊民。同時,奴隸制空前繁榮。奴隸來源廣泛,數量激增,有手工業奴、農業奴、傢奴,角鬥奴等多種。奴隸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

鐫有角鬥奴形象的印章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至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在此期間,羅馬城邦陷於危機,在繼續對外擴張的同時,境內各種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以致釀成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公民內部利益不同的階層和集團之間激烈的、有時流血的鬥爭以及被壓迫民族武裝反抗羅馬奴役的戰爭。公元前137年(一說前138)爆發的第一次西西裡奴隸起義,揭開瞭內戰時代的序幕。不久發生瞭由奴隸主階級改革派格拉古兄弟領導的、以城鄉平民爭取土地和民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見格拉古兄弟改革)。此後,羅馬公民內部的鬥爭愈演愈烈。以元老院保守集團為首的豪門貴族形成貴族派,與之對立的是得到騎士階層和城鄉平民支持的民主派。前者維護以元老院為核心的共和體制和既得利益;後者則力求通過改革分配土地、減免債務和打破豪門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G.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馬略軍事改革不僅使羅馬出現雇傭軍,而且使當兵成為獲得土地的條件。這是羅馬城邦危機的必然結果,又為日後埋葬共和政體的軍事獨裁提供瞭條件。公元前104~前101年(一說前99),西西裡奴隸再度起義。

  為瞭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於公元前90年舉行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羅馬雖然最終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不得不授予意大利人羅馬公民權。大規模地授予非羅馬自由民羅馬公民權,這是城邦趨於瓦解的又一重要征兆。

  當同盟者戰爭正酣之際,潘托斯(一譯“本都”)王國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公元前120~前63在位)乘機進軍亞細亞行省和希臘,掀起民族解放戰爭。為派軍與米特拉達梯六世作戰,羅馬發生瞭馬略與貴族派支持的L.C.蘇拉之間爭奪軍事統帥權的激烈鬥爭。這一鬥爭,與羅馬平民爭取減輕債務負擔、意大利人爭取平等權利、老兵爭取參戰機會等性質不同的鬥爭交織在一起,結果分別傾向蘇拉和馬略的軍隊幾度交替占領羅馬,而每次都伴隨著對政敵的血腥屠殺。

  蘇拉戰勝米特拉達梯六世後回師意大利,經過血戰於公元前82年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無任期限制的獨裁官,開創瞭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貴族派的勢力,但也被迫以立法形式確認瞭同盟者戰爭的後果。蘇拉建立的主要代表貴族派奴隸主階層利益的政治體制不得人心。公元前78年他死後,在羅馬就開始瞭反對這一體制的鬥爭。伊比利亞半島統治者Q.塞多留進行瞭多年反對蘇拉體制的武裝鬥爭。這一鬥爭與當地居民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結合在一起,一度對羅馬當局構成巨大威脅。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見斯巴達克起義)震撼瞭整個意大利,沉重地打擊瞭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加速瞭共和制的滅亡。公元前1世紀60年代,因反對蘇拉體制而享有名聲的M.T.西塞羅和G.J.凱撒,與原蘇拉部將、因鎮壓斯巴達克起義和肅清海盜而權勢日甚的龐培活躍於羅馬政壇。公元前63~前62年,西塞羅粉碎瞭“喀提林陰謀”。

  公元前60年,G.龐培、M.L.克拉蘇·迪弗斯、凱撒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凱撒勢力因高盧戰爭(公元前58~前51)日見膨脹。克拉蘇急於事功,公元前53年死於侵略安息之戰(見帕提亞帝國)。龐培與元老院勾結反對凱撒。凱撒於公元前49年1月出敵不意渡過魯比肯河,直趨羅馬。龐培不戰而逃。翌年,法薩盧一役,龐培全軍覆沒。凱撒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並兼任一系列其他要職,集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結果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公元前43年,3個凱撒派人物M.安東尼、M.A.李必達(?~公元前13/前12)、G.屋大維(見奧古斯都)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傢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政治”。三頭肅清政敵之後,屋大維於公元前36年剝奪李必達兵權,與安東尼形成爭雄之勢。公元前31年,雙方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安東尼敗逃埃及,次年自殺。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屋大維確立瞭個人的專制統治,共和國宣告覆亡。羅馬從此進入奴隸制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時代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實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帝制。奧古斯都對內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整頓國傢機構,調整政策措施;對外則繼續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從而造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奴隸占有制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基礎。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瞭皇位繼承制。前期帝國包括3個王朝:由奧古斯都建立的克勞狄王朝(公元前27~公元68)、弗拉維王朝(公元69~96)和安東尼王朝(96~192)。各王朝竭力加強皇權,建立和完善官僚體系,改進軍事體系,調整帝國境內不同階層以及羅馬與各行省的關系。M.U.圖拉真把帝國版圖擴展到最大規模:西起不列顛,東迄幼發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抵北非(見彩圖)。由於政局穩定、商路暢通等原因,前期帝國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遠達中國。帝國境內長達百餘年的“羅馬和平”,促進瞭奴隸占有制關系在歐、亞、非廣大地域向深度和廣度的發展。

M.U.圖拉真征服達西亞的記功柱

  193年塞維魯王朝(193~235)建立後,進入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傢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284)。在這一時期,外患四起,內亂不已,經濟凋蔽,民不聊生;皇帝更迭頻繁,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行省分裂活動盛行。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近衛軍長官G.A.V.戴克裡先於284年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為瞭更有效地鎮壓人民群眾的起義和抵禦外患,他實行“四帝共治制”,整編軍隊,改革稅制(見戴克裡先的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統治,並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奴隸占有制生產關系的危機表現得尤為嚴重: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大地產制不斷發展,自治市沒落,許多中、小土地所有者淪為隸農。與此同時,人民起義和外族進犯匯成洪流,不斷沖擊帝國的腐朽統治。西哥特人由巴爾幹半島轉戰至意大利,410年兵臨羅馬城下,得城內奴隸策應占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意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476年9月,日耳曼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末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見民族大遷徙)

  後期帝國各地社會、經濟、政治的深刻變革,孕育瞭封建制生產關系的幼芽。蠻族入侵使羅馬的封建制萌芽得以逐步擺脫業已腐朽但仍然有巨大力量的奴隸占有制社會上層建築的束縛,同時在西部帝國的領土上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傢。蠻族的處於瓦解階段的氏族部落制度與羅馬的封建制生產關系幼芽的相互作用,使歐洲廣大地區逐漸形成封建制生產關系。

  東羅馬帝國因其社會經濟特點和歷史條件的差異而未與西羅馬帝國一起覆亡。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於7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文化 羅馬人在廣泛吸收四鄰各族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古代希臘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創造瞭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富有特色的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國產生瞭深遠的影響。迄今仍然存在的許多羅馬時代的大型建築,其恢宏構想和巧妙結構令人贊嘆。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P.維吉爾、Q.賀拉斯、P.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以T.李維、C.塔西佗等人為代表的羅馬史學,長期以來都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對象。在羅馬帝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打上瞭至為深刻的烙印。

羅馬帝國時期的高架水道

  

參考書目

 A. Ferguson , The History of the Progress and Termination of Roman Republic , Jones & Co. , London,1825.

 G.Edward,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Penguin Books, London,1963.

 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5。

 M.羅斯托夫采夫著,馬雍、厲以寧譯:《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全二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M. Rostovtzef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London,1957.)

 M.Cary,H.H.Scullard,A History of Rome,Down to the Reign of constantine , MacMillan Education Ltd.,N.Y.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