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大河之一。在亞洲北部。由源出東薩彥嶺和唐努烏拉山的大、小葉尼塞河匯合而成,沿中西伯利亞高原西側曲折北流,註入北冰洋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匯合點(克孜勒附近)以下長3487公裡(從小葉尼塞河河源算起,長4102公裡;以大葉尼塞河源計,長4092公裡)。流域面積258萬平方公裡。河口處年平均流量1.98萬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24立方公裡,是蘇聯水量最大的河流。水系明顯不對稱,右岸支流水量為左岸的5~6倍。依河谷地形、河床結構和水文狀況,全河分上、中、下3部分分。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上為上遊,長474公裡。從河源起自東向西流經寬闊草原盆地,河床寬200~400米,至克姆契克河口以下,急轉向北流,橫切西薩彥嶺,谷窄、河深、流急、多險灘、跌水。大險灘以下水深20米。在峽口處的邁納附近建有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其回水已淹沒險灘。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下,至安加拉河入口處為中遊,長876公裡。左岸支流阿巴坎河註入後,河谷展寬至5公裡,河床寬500米以上。在與東薩彥嶺相交的季夫諾戈爾斯克附近築有水電站大壩,形成長達386公裡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庫。出水庫後,河谷重又擴展,河床寬達800米,但多水底壟崗,流急、跌水,難以通航。從安加拉河(長1779公裡)匯流處起至河口為下遊,長2137公裡。在葉尼塞斯克以下,又接納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及庫列伊卡河等,水量大增,河床展寬,由上部的2000米至杜金卡的2500~5000米,河谷也由不足10公裡增大到圖魯漢斯克的40公裡,河口處更達150公裡。下通古斯卡河以下,流速減緩,水流平穩,河床中出現許多沙島。左岸沼澤、濕地遍佈。從河口港以下為葉尼塞河三角洲,河床分為許多河汊和島嶼,河口總寬度達80公裡。河水補給以冰雪融水為主,次為夏秋降雨。支流安加拉河源出貝加爾湖,對幹流有調節作用。春汛冗長,夏有洪水,水量季節性變化大,河口處流量由冬季的2500立方米/秒驟增至夏季的132000立方米/秒。因跨緯度較多,上、下遊凍結和解凍期不同,春季常有冰塊浮流,阻塞河道,造成中遊水位上漲,超過洪水位;秋季多流冰,個別地段出現巨大冰壩。全河封凍期始於10~11月中旬,翌年4~6月解凍。通航期約3~5 個月。流域內森林、煤炭、鐵、銅、有色金屬以及水產資源豐富。水力資源尤為突出,河谷地形特點又利於水能開發。下遊有水溫較高的淡水入海,降低瞭周圍海面的含冰率,利於近海航行。該河為蘇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重要水運幹線,海輪自河口可上溯700公裡到伊加爾卡。自薩彥諾戈爾斯克到河口的3013公裡可定期通航,其中以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至杜金卡段為主。夏季旅遊航線還可抵迪克森。上遊部分河段也可通航。主要河港有阿巴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葉尼塞斯克、伊加爾卡、杜金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