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東部大河,五大湖的出水道。出自安大略湖東北端,呈西南—東北流向,註入大西洋聖勞倫斯灣,全長1287公裡,流域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五大湖-聖勞倫斯水系以在德盧斯附近註入蘇必利爾湖的聖路易斯河源頭起算,全長3057公裡,流域面積102.6萬平方公裡,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約各占一半。

  聖勞倫斯河谷沿加拿大地盾與阿巴拉契亞高地之間的構造低地發育。從安大略湖口至蒙特利爾為上遊,長約300公裡,前2/3河段構成加、美兩國邊界。因河床基巖凸露,形成許多小島,在湖口以下64公裡內計有1700餘個,稱為千島河段。河面海拔從湖口處的75米降至蒙特利爾附近的7米,落差達68米,多淺灘,水流湍急,如國際急流、拉欣急流等,富水力資源。河寬約2公裡,局部河段更寬,形成聖弗朗西斯湖等湖泊;在蒙特利爾以西,接納最大支流渥太華河。蒙特利爾至魁北克為中遊,長256公裡,河寬同上遊,水深增加;落差6米,流速減緩;接納南岸支流黎塞留河等,局部河段形成聖彼得湖。魁北克以下為下遊,長700多公裡,接納薩格奈河等支流;河面展寬,水深增至10~30米,流速更緩;河口處沉降,形成寬達145公裡的三角灣。海潮沿河上溯約800餘公裡,至中遊三河城以西,使水面抬升達5.8米。聖勞倫斯河屬雨雪補給型。因有五大湖水體調節,加以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水量豐沛而穩定。河口年平均流量10054立方米/秒,流量年變幅僅70%左右。含沙量較小。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河流封凍。河中富水產,有鱘魚、鱸魚、鱒魚、青魚、沙鉆魚等。

  早期阿爾袞琴和易洛魁兩族印第安人沿河居住,以狩獵、農耕為生。1535年法國探險傢最先率船隊溯河而上,此後它一直是大西洋岸進入加拿大內地探險、開發和移民定居的天然走廊。17世紀末以來,航道條件逐步改善,尤其是在水淺流急的上遊河段,到1900年已先後修築瞭6條運河和22座船閘。但因容量較小,僅能通過吃水4.3米的船隻,不適應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加、美兩國共同投資,整治和擴建安大略湖至蒙特利爾的聖勞倫斯航道。工程於1951年開始,1959年竣工,通過修築3條運河和7座船閘,繞過國際急流、拉欣急流等,調節河面落差,開辟瞭一條可供吃水8.2 米船隻出入的深水航道。同時在康沃爾、博阿努瓦等地興建大型水電站,總發電能力350多萬千瓦。五大湖-聖勞倫斯河谷地區是加、美兩國人口、城市集中和工農業發達地區,深水航道的開辟為其提供瞭巨大的貨運動脈,密切瞭大湖與大西洋的聯系,具有重要經濟意義。1982年經這一航道的貨運總量9184萬噸,以谷物、礦石等初級產品為大宗。其中蘇必利爾湖以西地區的出口小麥,從拉佈拉多地區輸往五大湖沿岸各大鋼鐵廠的鐵礦石,均經此航道,兩者合計約占總貨運量的一半。但還存在冬季冰封停航和因船閘多而航速較慢等弱點,航道容量也不適應船舶噸位不斷增大的趨勢,並面臨其他運輸部門的競爭,有待進一步整治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