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島群。介於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之間。由幌筵、新知、得撫、擇捉、國後等大島以及許多小島組成,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微向太平洋側凸出的島弧,長約1200公裡。面積1.56萬平方公裡。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運動頻繁。島弧瀕大洋一側為千島海溝。各島均為火山島,主要由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火成巖構成。以山地地形為主,平均海拔500~1000米,火山眾多,已知有160座,其中活火山35座。最北部的阿特拉索夫島上的阿萊得火山,海拔2339米,,為島群最高點。溫涼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冬季寒冷,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北部10℃,南部17℃;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6~-7℃,最低氣溫-25℃。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夏季稍多,約占年降水量的30~40%。受千島寒流影響,太平洋側較冷,持續多霧;對馬暖流則使南部島嶼西側溫暖。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吸引,氣旋頻繁過境,經常有暴風雪,有時一天降雪深度可達1.5米。河流短小湍急,水量豐富,秋季水位較高。湖泊主要為火口湖和潟湖。植被貧乏,主要是小葉林和高草,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較少,共有近千種植物。中部和北部有赤楊、偃松和巖高蘭等,南部分佈著嶽樺和千島竹組成的矮曲林,西南部有雲杉、冷杉混交林和落葉松稀林以及長有藤本植物的落葉闊葉林。土壤是生草土、草甸土和沖積土,森林中主要是含有大量火山碎屑物的弱灰化土。群島陸上動物貧乏,主要棲居著棕熊、狐、狼和金花鼠等。鳥類豐富,集聚在海岸峭壁上,常形成“鳥市”。海生動物多,有海狗、海獺和海豹及鮭魚等經濟魚類。有鐵、銅、金等礦藏。

  居民以阿伊努人居多,主要從事捕魚業和林業。南部島嶼飼料很多,可發展畜牧業,北部隻適宜於狩豬。宜耕地多種植馬鈴薯和蔬菜。主要經濟中心是庫裡利斯克。

  群島最大島嶼擇捉島長200公裡,寬約30公裡,面積3139平方公裡。地形陡峻多山,漁業發達,是捕鯨基地。島上有海灣10餘處,均可停泊大輪船,東南岸單冠灣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海軍基地。國後島面積約1500平方公裡,隔根室海峽同北海道相對,西南部海灣可停泊巨輪,東岸的古釜佈為不凍港。1875年日、俄兩國簽訂千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互換條約規定薩哈林島全歸俄國,千島群島全歸日本。1945年千島群島被並入蘇聯版圖。日本要求歸還擇捉島、國後島、齒舞群島和色丹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