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國傢。陸鄰幾內亞與利比理亞。面積72326平方公裡,人口360萬(1984)。全國分3省和1個地區,首都弗裡敦。

  自然條件 地處福塔賈隆高原西南坡,地勢由東而西成階梯狀下降。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國土一半,300~600米的高原占1/4以上。一條北北西—南南東向斷裂陡坡縱貫境內,分全境為東、西兩大地貌單元,也是降水、植被等的重要界線。陡坡以東為福塔賈隆高高原南延部分,海拔150~600米,由古老的結晶巖組成。高原上分佈一系列蝕餘山體,如東部的廷吉山一般海拔660~780米,高峰達1500米,峰頂平坦寬闊,具古高原特征;中部的洛馬山一般海拔不足500米,賓蒂馬尼峰達1948米,是全國最高峰。陡坡以西為北寬(130公裡)南窄(48公裡)的波狀平原,海拔由東而西自150米降至76米,雨季時局部洪水泛濫,形成沼澤,當地通稱“博利蘭”。平原往西為平均寬32公裡的沿海沼澤帶,地勢低窪,海拔15米以下,紅樹林廣佈,與內陸季節性沼澤同為水稻生產基地。向大西洋突出的塞拉利昂半島,寬16公裡,西延40公裡,火山巖山地丘陵直逼海岸。全國海岸線總長341公裡,沿線河口、潟湖、三角洲、海灣交錯,外側島嶼以歇爾佈羅島最大(長45公裡,寬15公裡)。島南海岸平直,島北為巖岸,曲折多港灣。境內水網稠密,多數河流自東北流向西南註入大西洋,流短水急,河系不甚發育,有瓊河(441公裡)、塞瓦河、卡巴河、科倫泰河、羅克爾河等。羅克爾、塞瓦等河自東部高原瀉入平原時,比降直下,其他諸河因近代地殼上升,下遊深切,多瀑佈、急流,其中塞瓦河瀑佈雨季時落差達30米。各河水力蘊藏豐富,但乏航運價值。赤道季風氣候,高溫、高濕、多暴雨。各地年平均氣溫26~27℃,月平均最高氣溫(3或4月)沿海30~34℃,內陸33~37℃。年降水量1700~4000毫米,自北向南和自東向西增加,年變率不大;80%~90%集中於西南季風盛行的雨季(5~10月),致使河水暴漲,且不利於谷類作物生長。多數地區旱季(11~4月)各月降水量不足50毫米,需依靠水利工程調節徑流,解決城鎮用水問題。原廣佈於全境的森林已遭嚴重破壞,現林地面積僅占國土4%,主要分佈在東部和東南部山區。主要植被是稀樹草原和次生灌木林。

  居民和發展簡史 非洲人口稠密國傢之一,平均每平方公裡50人(1984)。首都所在的西方地區、北方省的坎比亞、馬克尼,東方省的凱拉洪、凱內馬、塞法杜,以及南方省的博城等地區,因采礦、運輸和經濟作物種植業較發達,多城鎮,每平方公裡達75~250人以上。城市人口比重25%(1981)。弗裡敦、博城、凱內馬、馬克尼、隆薩為主要城鎮,多分佈於鐵路沿線,興起於殖民者入侵和鐵路修建以後。居民中曼德族和傑姆涅族合占人口60%以上,前者居住於弗裡敦—彭登佈鐵路以南,從事農業;後者在公元16世紀時從尼日爾河上遊遷入,居住於鐵路以北和西部平原,擅長種稻。其餘為林巴、富爾貝(富拉尼)人和由英美移入的“自由”黑人後裔克裡奧爾人等。克裡奧爾語通用於全國。英語為官方語言。居民75%信奉伊斯蘭教。16世紀中葉至18世紀,曼德族和傑姆涅族曾先後在沿海地區建立王朝,其中傑姆涅族的法拉瑪·塔米王朝管轄范圍曾擴及幾內亞邊境。1462年起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在沿海掠奪黃金、象牙、香料等,後荷、法、英殖民勢力接踵而至。16世紀後半葉至18世紀中葉成為各殖民者角逐和販運奴隸場所,迄今沿海各島仍保留有奴隸市場遺址。1787~1792年英殖民者於弗裡敦安置釋放奴隸,建立殖民據點。1896年全境淪為英殖民地。1961年4月27日獨立。1971年4月19日改國名為塞拉利昂共和國。

  經濟地理 農業、采礦和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32%(1982),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3/4。國土的24%為可耕地,僅11%已耕墾,沼澤地區存在大量荒地。耕作業中谷物與經濟作物並重。稻谷占谷物總面積的90%以上,與薯類同為居民主糧;玉米、高粱、小米次之。水稻占種稻面積1/5,傑姆涅人1880年首先開墾沿海紅樹林沼澤種植,20世紀40年代後向內地傳播,現以科倫泰、卡巴各河三角洲紅樹林沼澤和塞瓦、萬傑諸河洪泛沼澤最為集中。由於實行機耕和育植插秧,大面積平均單產每公頃1.4~1.6噸。旱稻遍植於丘陵坡地,以北部最多,采用灌叢輪種耕作制與玉米、粟類混作,平均單產每公頃約1噸。糧食生產與礦區和城鎮發展速度不相適應,每年需要進口。經濟作物以油棕、纖維棕櫚、咖啡、可可、生薑、花生等為主,在出口貿易中占重要地位。油棕和纖維棕櫚處於野生狀態,前者分佈於科倫泰、卡巴、莫阿、塞瓦各河流域和西南沿海,產量在非洲次於尼日利亞、紮伊爾、貝寧等國;後者集中產於西南沿海,歇爾佈羅島產品質優,著稱於國際市場。生薑分佈於鐵路沿線,與印度、尼日利亞、牙買加同為世界4大生薑出口國。畜牧業以養牛為主,主要為城鎮和礦區提供肉類,大部由北部熱帶草原帶富爾貝人經營。北部沿海大陸架是主要魚產區,邦加、沙丁、金槍等各類魚年捕獲量3~6萬噸,其中半數經熏曬出口。

  工礦業以采礦為主。高原山地蘊藏金剛石、鐵、鋁土、金紅石、鉻、鉑、金、錫等礦,主要開采金剛石、鐵、鋁土和金紅石等礦。20世紀70年代後金剛石獨占出口總值60%以上,年產量居非洲各國前列,主要礦區在東方省的延蓋馬、塞法杜附近和凱內馬以東馬洛河流域;產品70%用於制作裝飾品,向以產大顆粒金剛石著稱。鐵礦儲量1.9億噸,主要礦區在羅克爾河中上遊的馬蘭帕和通科利利地區。鋁土礦開采區在瓊河兩岸山丘。金紅石分佈在南方省邦特地區,該礦系世界最大紅金石礦之一(儲量3000萬噸),1979年因缺少市場而停止開采。森林采伐與木材加工主要分佈於東部和凱內馬;煉油、化工、食品等大部集中於弗裡敦東郊工業區。多為中小型企業。

  國內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除東北部山區和西南沿海沼澤外,各地大都通車。公路網以弗裡敦為中心,有弗裡敦—馬克尼 (252公裡)、弗裡敦—凱內馬—彭登佈—凱拉洪(470公裡)等主要幹線,可全年通車。全國公路總長7400多公裡。建於1906~1911年的鐵路線(弗裡敦—彭登佈,包亞—馬克尼)因坡陡軌窄(762毫米),隨公路的發展漸失競爭能力,已於1969~1972年陸續關閉,僅馬蘭帕—佩佩爾鐵礦區專用線(80多公裡)正常運行,可適應年出口250~300萬噸鐵礦砂需要。對外聯系主要依靠海運,全由外輪經營。共有5個海港,其中弗裡敦和佩佩爾兩港可進出萬噸海輪,與歐洲、北美有定期貨輪往來,前者港灣優良,1980年吞吐量61.5萬噸。各港輸出以農、礦產品為主,金剛石、鐵礦砂和棕仁是三大出口物資。進口紡織品、鋼材、水泥、金屬制品和糧食。英國、荷蘭、日本、聯邦德國和美國是主要貿易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