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北部國傢。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667公裡;陸鄰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馬裡和塞內加爾。處於北非馬格裏佈地區與南部黑非洲蘇丹地區之間的過渡地帶。面積118.5萬平方公裡,人口183.2萬(1984)。全國分為12個一級行政區,首都努瓦克肖特。

  自然條件 地質上屬西非陸臺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紀基底巖上覆有古生代、中生代蓋層。全境大部為淺丘起伏的荒漠平原,沿海平原海拔50米以下,,內地則為海拔200~500米的高平原,不乏基巖出露的陡崖。中部由阿德拉爾高原、塔甘特高原等所分隔,其上分佈著海拔400~600米的山脊或島山。全境最高點是西北邊境的凱迪埃伊吉勒山,海拔915米,為著名的赤鐵礦所在地。毛裡塔尼亞素稱“沙漠之國”,全國面積約2/3為撒哈拉沙漠所據,在中部高原兩側形成大片沙丘崗地。沙丘一般呈東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直抵大西洋岸,高數10米至100米,海岸附近降至10米上下。沙丘之間低窪處往往形成鹽沼。另外,還有一些礫漠和石漠。北緯17°線以南處於沙漠邊緣,屬薩赫勒帶。廣袤荒涼的沙漠地形,限制瞭農業生產,也構成交通運輸的嚴重障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日照強烈,年內氣溫普遍很高,最冷月平均氣溫仍達20℃左右。氣溫年較差較小,但日較差極大,薩赫勒地帶為15~21℃,撒哈拉沙漠地區大致33~38℃。常年盛吹幹熱的哈馬丹風,僅在吹西南季風時,才形成一些降水,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南部塞內加爾河一帶400~600毫米,6~10月為雨季。北部努瓦迪佈一帶僅50毫米。全國有2/3以上地區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由於潮濕的西南季風與哈馬丹風相交會,多暴雨或伴颮驟然猛降。全國除南部邊境的塞內加爾河為長年性河流外,多為間歇性河流,北部幾乎沒有徑流。薩赫勒地帶以叢生草類和矮生灌叢為主,偶見猴面包樹、阿拉伯相思樹、阿拉伯膠樹等。塞內加爾河谷地土層深厚,水熱條件較好,是全國最重要的農業區。

  居民和發展簡史 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裡僅1.5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傢之一。80%人口集中在南部。柏柏爾人、阿拉伯人與當地黑人長期融合、混血的摩爾人占60%以上,餘為黑人。摩爾人中白摩爾人和黑摩爾人約各占一半。均操哈桑尼亞語。黑人包括圖庫洛爾人、富爾貝人(富拉尼人)、索寧克人以及少數沃洛夫人和班巴拉人,各有本族語言(均含有阿拉伯語匯)。摩爾人從事牧業和農業;黑人中除富爾貝人放牧外,其餘多定居於塞內加爾河谷地,從事農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24%(1981)居民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

  公元前境內居民即與北非和西非其他地區有貿易往來。公元前後柏柏爾人陸續進入,公元5世紀後,柏柏爾人發展瞭北非和黑非洲間的隊商貿易,經營黃金、象牙以及鹽、銅、佈匹等商品。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傳入瞭伊斯蘭教。11~13世紀先後成為加納王國和馬裡王國一部分,南部興起定居農業。15世紀起葡萄牙殖民者開始侵入。17世紀,荷蘭、法國先後控制境內的阿拉伯樹膠貿易並販賣奴隸。法國於1678年在聖路易建立據點。1912年全境淪為法國殖民地,1920年並入法屬西非洲。1960年11月28日獨立,名毛裡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經濟地理 以牧業為主的農牧業國。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經濟年平均增長率曾達6.7%;70年代,由於幹旱、戰爭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降至2%。198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70美元。獨立後興辦起現代化采礦業,大力開發鐵礦和銅礦資源,部門經濟結構發生瞭變化,1982年工礦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為25%,農牧業則降為29%。隨著礦業的發展,興起瞭努瓦迪佈、祖埃拉特、阿克茹特等城市和新的礦業經濟地區;南部塞內加爾河谷地,仍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經濟地區,其他大部地區也仍以牧業為主。現代化礦業經濟和傳統的半自給性農牧業經濟對比鮮明。

農民正在收割水稻

  畜牧業仍是重要的經濟部門,全國70%的人口以畜牧業為生,其中遊牧人口占28%。牧民已逐步定居,農區也兼養牲畜。西南部、東南部牧區以養牛為主。綿羊、山羊、駱駝主要在中、北部。薩赫勒地帶有季節性遊牧,幹季南移,雨季北移。撒哈拉地區為遊牧區。70年代以來,牧業生產因頻遭旱災而大幅度下降。1982年有牛120萬頭、綿羊490萬隻、山羊265萬隻、駱駝80萬峰。耕作業集中於塞內加爾河河谷地帶,北部有零星綠洲農業,全國耕地面積僅20.8萬公頃,主要作物有小米、高梁、水稻、玉米、椰棗以及木薯、豆類等。糧食不足自給。經濟作物有棉花、甘蔗和蔬菜。阿拉伯樹膠生產(包括割取野生的阿拉伯樹膠、阿拉伯相思樹等含膠合歡樹膠),年出口量4000~7000噸。椰棗產於薩赫勒地帶和阿德拉爾高原。沿海漁業資源較豐富,1983年魚獲量5.4萬噸,努瓦迪佈有魚品加工廠,魚品是僅次於礦產品的換匯商品。

  礦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值的80%。境內鐵礦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弗德裡克附近地區,有著名的祖埃拉特大鐵礦等,儲量約10億噸,為含鐵量65%的高品位赤鐵礦,可露天開采。1963年開始開采,產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年產量達1000萬噸以上,幾乎全部出口,後因戰爭和世界市場萎縮,產量降至764.5萬噸(1982)。西部阿克茹特銅礦於1969年開發,1978年產精銅2.9萬噸,現與其他阿拉伯國傢合營。此外,還開采鹽和石膏。制造業較薄弱,有小規模的食品、紡織、水泥、化工等。利用進口原油,在努瓦克肖特新建煉油廠,1982年投產,年煉油能力100萬噸。境內僅有一條鐵路,長650多公裡,自弗德裡克至努瓦迪佈,為運輸鐵礦石專用線。公路約8000公裡,其中瀝青路1500公裡,阿克茹特礦區所產精銅由公路運至努瓦克肖特出口。塞內加爾河有220公裡河段可以常年通航。努瓦迪佈為全國最大港口,分設鐵礦石專用港、商港和漁港,可停靠15萬噸礦石船;其次是努瓦克肖特港。輸出以礦產品、魚品為大宗,輸入糧食、石油及消費品。全國有25個機場,努瓦克肖特、努瓦迪佈和內馬設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