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查漠和克什米爾,是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一個地區。西北接阿富汗,北部和東部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接壤,南鄰印度的喜馬偕爾郡和旁遮普邦,西為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人口800多萬(1981)。77%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大多數人操喀什米爾語,屬印歐語系。

  境內多山地,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西南到東北,地形可分為查漠平原、山麓丘陵、皮皮爾本賈爾嶺、克什米爾谷地、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遊谷地和喀喇昆侖山。狹窄的查謨平原平均海拔僅300米左右。山麓丘陵600~2100米,其邊緣地帶由砂巖、粘土、粉沙和礫巖等組成,嶺谷相間排列。皮爾本賈爾嶺有一條平均海拔為3900米的山脊線,形成克什米爾谷地的南部邊界,個別山峰可達4500米。克什米爾谷地,平均海拔為1500~1800米,谷地長155公裡、寬56公裡,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裡,有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流過,是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喜馬拉雅山西段斜貫於本區中部,高峻挺拔,有13座山峰超過6000米,南伽峰高達8126米,有現代冰川。印度河上遊谷地兩側分佈有礫石階地,由各支流造成的沖積扇外緣伸入主谷,列城即位於沖積扇上,海拔約3800米。東北邊境的喀喇昆侖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過8000米,其中位於中國和克什米爾邊境的喬戈裡峰高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氣候南北差異很大,氣溫和降水隨各地高度不同而變化。降水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北而南增加。如西南部的查謨平原1月氣溫14℃,年降水量1150毫米。克什米爾谷地區1月平均氣溫-11.7℃,7月達37.2℃,年降水量僅752毫米。冬季由於西風帶來一定降水,積雪覆蓋瞭谷地及周圍丘陵,春季融化,為農業提供瞭水源。北部和東北部山區海拔高,日照強,寒風凜烈,氣溫極低,如列城年平均氣溫4.4℃左右,1月或2月平均氣溫-7.7℃,7月17.2℃,年降水量僅92.6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克什米爾為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成為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1947年10月印、巴雙方發生瞭大規模的武裝沖突。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瞭印、巴問題委員會,建議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同年7月,兩國代表在卡拉奇達成協議,確定瞭停火線,由聯合國駐印、巴軍事觀察小組監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進行。根據停火線,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餘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瞭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瞭自由克什米爾政府。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印度占領瞭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方。

  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居民從事耕作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粟、油菜、豆類及棉花、煙草等,多為夏季作物。農事活動主要集中於平原或谷地地區,廣大山區多為森林和牧場。森林占總面積1/8左右。主要樹種有印度雪杉、蘭杉、冷杉、松、雲杉、核桃、榆木、白楊等。畜牧業以養羊、犛牛為主,所產羊毛細軟聞名世界,犛牛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礦物資源僅有些小煤田和鋁土礦儲藏,至今尚未很好開采,此外還有一些礦泉(包括硫磺泉)。水力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多。手工業以當地所產羊毛為原料織成地毯、坎肩、圍巾,還有木雕、皮革制品等。近年來還發展瞭旅遊業。位於傑盧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爾的最大城市,人口60.6萬(1981),有毛氈、絲織、造紙等工業,也是避暑遊覽勝地;1948年創建瞭斯利那加大學。西南部的查謨位於達維河畔,人口22.3萬(1981),商業較盛。列城為東部主要城鎮,有公路通斯利那加。由列城越喀喇昆侖山可北入新疆的莎車、和田,經班公湖可東通西藏的日土。

  克什米爾自古為印度、中國、中亞和歐洲的交通紐帶。中國古代到印度的陸上交通,多由新疆繞帕米爾之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經克什米爾抵達。法顯、玄奘都經此道(克什米爾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濕彌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