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南部內陸國。鄰莫三比克、尚比亞、博茨瓦納和南非。面積390759平方公裡,人口798萬(1984)。全國分為7個省。首都哈拉雷。

  自然條件 地地質上是非洲古陸的一部分,屬南非高原北緣,大致由三級高原面組成,僅東部邊緣自北向南延伸著高原邊緣地,地勢崎嶇,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5米,為全國最高點。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國土的高高原(高草原)長約650公裡,西南部寬僅80公裡,向東北逐漸展寬到400公裡以上,海拔1200~1500米,構成全境地形的脊柱和主要分水嶺。地表由久經侵夷的花崗巖體構成,起伏平緩。巖漿活動形成著名的礦帶,有金、石棉、鉑、鐵、銅等多種礦藏,其中富集鉻、鉑、銅的大巖脈構成長480公裡、寬約10 公裡的蝕餘條狀丘陵。高高原南北兩側是海拔900~1200 米的中高原,二者合占全國面積40%。南側由花崗巖構成,切割強烈,地表起伏較大; 北側由石炭~二迭紀的卡魯系沉積巖組成,地勢較平坦,富煤炭資源,其西部地表多沙地,是卡拉哈裡盆地的邊緣。中高原外側是海拔900米以下的南、北兩片低高原,分屬林波波河、薩比河流域和贊比西河流域。南部低高原面積較廣,地勢低平,河流沿岸多沼澤;北部低高原面積較窄,斷續相連。

  全境處於南回歸線以北。具有氣溫年較差小的熱帶氣候特點,氣溫隨高度不同而異,低高原氣溫最高,年平均氣溫23~27℃;高高原四季如春,為18~19℃;中高原介於二者之間;東部山地全年涼爽,為16℃左右。降水偏少,自東向西遞減。高高原東部和東部山地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山地東坡迎風面在1000毫米以上,其餘地區不足600毫米,低高原在400毫米以下。降水量年內分配很不均勻,80~90%集中於11月至翌年3月;旱季長達7~8個月,常滴雨不降。植被以稀樹草原和灌叢草原分佈最廣,向西逐步過渡為荒漠化稀樹草原,森林僅見於東部山地。河網較密,各河均源出高高原,河流坡降大,富水力資源。

  居民和發展簡史 非洲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傢之一,年增長率3.4%。人口分佈地區差異較大。高高原東部城鎮眾多,人口密集;國境西部、北部和南部,除工礦業城鎮外,人煙稀少;東南部低高原尚有大面積無人居住區。居民中班圖語系的馬紹納族和馬塔貝勒族占93%,餘為白人和亞洲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官方語言為英語。

  境內多處發現舊石器時代文物。東南部馬斯溫戈附近著名的石頭城(即“津巴佈韋”)和考古發掘的大量農具、碎谷和煉鐵坑,證明距今約1000年前,當地居民已懂得煉鐵和制作農具,種植多種作物。公元13~19世紀曾先後為莫諾莫塔帕王國和昌加王國版圖,梯田、灌溉等遺跡反映當時昌盛的農業和文化。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侵入,1890年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1895年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起由英國直接統治,改稱“自治領地”。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一部分。1963年“聯邦”解散,次年當地白人當局改名為羅得西亞,並於1965年片面宣佈獨立,1970年改稱“羅得西亞共和國”。在近一個世紀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統治下,黃金等礦產資源遭到掠奪,大量肥沃的土地被霸占,用以發展白人的商品性農牧業。當地非洲人被驅趕到中高原和低高原貧瘠、幹旱的“保留地”裡,從事自給性生產。因土地貧瘠,耕作落後,作物產量低,難以糊口,迫使許多青壯勞力流入白人經營的農場、礦山和工廠,充當廉價勞動力。當地人民經過長期鬥爭,於1980年4月8日獨立,成立津巴佈韋共和國。

  經濟地理 非洲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傢之一,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60.1億美元,其中工業占37%,農業占18%。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近870美元,在非洲屬中上水平。

  全國耕地267.8萬公頃,占總面積6.9%,已利用的草場亦僅486萬公頃,土地資源潛力較大。白人私人農場和非洲人小農經濟並存,還有為數不多的種植園。煙葉、玉米和肉用牛歷來是3個主要農業部門。非洲最大煙葉生產國和世界重要煙葉出口國之一,常年種植面積約5萬公頃,總產量1982年9萬噸,高高原東部是主要產區。小農種植的煙田分佈廣泛,以栽培供自身消費的土耳其煙葉為主。農場采用先進技術。種植弗吉尼亞煙葉,一般附有設備良好的烤房,產品大部供出口。玉米是首要糧食作物,1982年種植面積141.6萬公頃,總產量180萬噸,居非洲第四位。主要由私人農場種植,大部用作飼料,其餘供作主食或出口;高高原東部也是集中產區,水土條件有利,栽培技術先進,平均每公頃產2900千克,居非洲首位。肉用養牛業亦由私人農場經營,活牛與牛肉均為出口商品。1965年後作物種類及其分佈發生瞭一些變化。棉花發展迅速,中高原是主要產區,東南部奇雷濟灌區建有大型棉花種植園。隨著低高原灌溉農業的發展,薩比-林波波流域和贊比西河谷又興建起甘蔗種植園,蔗糖已自給有餘。果樹向來由種植園經營,首都哈拉雷以北的馬佐埃柑橘園最有名,有灌溉地2萬公頃。東部山地還產茶葉、咖啡等。

“大津巴佈韋”遺址的城墻

  工業中制造業比重很大,占國民生產總值27%,包括紡織、食品、皮革、冶金、水泥、煉油、化肥、機械、汽車修配等部門。集中分佈於哈拉雷—佈拉瓦約鐵路沿線城市,較重要的有卡多馬的紡織廠,圭魯的煉鉻廠和制鞋廠、奎奎的鋼鐵廠、佈拉瓦約的汽車裝配廠和輪胎廠等。東部邊緣城市穆塔雷的煉油廠和西部萬基的煤炭化工企業也較有名。電力工業較發達,最大的電站是贊比西河上卡裡巴水壩下方的南岸水電站,發電能力70.5萬千瓦。

  采礦業亦很重要,1981年占國民生產總值5%。礦產品出口額僅次於煙葉、主要出口石棉、金、鎳和鉻,次為銅、銀、鈷、煤等。是世界重要石棉和鉻生產國之一。1981年石棉產量24.8萬噸,中南部的茲維沙瓦內是最大礦區,占全國產量一半以上。鉻礦石年產53.6萬噸,主要產於奎奎和舒魯圭。金礦開采歷史較久,多系分散小礦,年產量3.7萬盎司。銅礦開采始於20世紀50年代,礦區分佈在北部的奇諾伊周圍,1981年銅產量2.5萬噸,鎳1.3萬噸。西北部的萬基煤礦是非洲最大煤礦之一,年產約300萬噸,除供國內消費外,還向鄰國出口。此外,還開采鋰、錫、鐵、錳等,在東南部的比基塔有非洲重要的鋰礦。

  旅遊業頗盛。著名的石城頭遺址和莫西奧圖尼亞瀑佈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東部山地是本國居民遊覽度假勝地。還有萬基等國傢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控制狩獵區。

  國內交通方便,鐵路全長3470公裡,構成交通網的主幹。哈拉雷—佈拉瓦約線是國內運輸大動脈,貫穿最富庶的農業區和工礦業城鎮集中帶,並有多條支線通往其他礦區和經濟作物產區。1981年有公路86000公裡,其中幹線長19000公裡。地處內陸,海外聯系需借道鄰國,東通莫桑比克的貝拉和馬普托的鐵路向為貨物進出口主要通道,還承運贊比亞的部分過境物資;由鐵路經博茨瓦納出南非諸港也是通海途徑之一。1974年又從佈拉瓦約—馬普托鐵路線上的魯滕加支線至拜特佈裡奇,直接同南非鐵路系統銜接。國內所需石油則由貝拉至穆塔雷的輸油管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