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部內陸國。與蘇聯、波蘭、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奧地利和匈牙利接壤。東西長770公裡,南北最寬275公裡。面積127896平方公裡。人口1547.9萬(1984)。全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共和國,下設10個州。首都佈拉格。

  自然條件 地形 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200~750米。全境可分為兩大地形區:①波希米亞高地。位於於西半部,屬海西構造區。東北、西北、西南被蘇臺德山脈、厄爾士山脈、波希米亞林山和舒馬瓦山脈所環繞,山地海拔300~1000米;東部為海拔500~600米的摩拉維亞地區,由於四周高中間低,亦稱捷克盆地。盆地內部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0米以下,可分為拉貝河平原、比爾森盆地、厄爾士山麓盆地和南捷克湖沼地帶。②喀爾巴阡山地。亦稱斯洛伐克山地,位於東半部,是阿爾卑斯運動前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由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為河谷和山間盆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分為北、中、南三帶。北帶塔特拉山的格爾拉赫峰海拔2655米,為全國最高峰。山區有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天然牧場。此外,位於波希米亞高地和喀爾巴阡山地之間的摩拉瓦河-奧得河上遊走廊地帶,是一條寬僅數公裡的地塹谷地,自古以來即為中歐地區南北之間的交通要道。國土東南部多瑙河中遊平原的一部分是境內最寬廣的低地區,海拔150米左右,主要由多瑙河及其支流瓦赫河、赫龍河沖積而成,是重要的農業區。

  河流 地處歐洲主要分水嶺地區,河網雖較稠密,但大河很少,除多瑙河中遊有一段在南部國境線上流過以外,主要是歐洲一些重要河流的上遊或支流。全國最長的河流是流經波希米亞高地的伏爾塔瓦河,全長約430公裡。斯洛伐克境內有摩拉瓦河(長358公裡)、瓦赫河(長390公裡)等,自北而南註入多瑙河。大部分河流水流湍急,不利航運,但水力資源較豐富,且源頭相距不遠,便於溝通。

  氣候 全境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夏季暖熱,冬不嚴寒。年平均氣溫7~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5℃,絕對最低氣溫山谷地區達-40℃左右;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5~19℃。作物生長期在南斯洛伐克和下摩拉瓦地塹的較低地區約180天,伏爾塔瓦河、拉貝河地區約160天,山地則不足120天。年降水量平原地區450~800毫米,山地800~1300毫米,塔特拉山地達1000~2000毫米。夏雨常占年降水總量的40%左右。由於國土東西狹長,地形復雜多樣,氣候地區差異明顯。波希米亞高地的氣候大陸性特征較弱,夏季暖和,冬季不冷,年較差小,如佈拉格1月平均氣溫-0.5℃,7月19.3℃,年平均氣溫9.3℃,年降水量499毫米。斯洛伐克地區的氣候大陸性特征較強,夏季暖熱,冬季較冷,年較差較大,如盧切內茨1月平均氣溫-2.7℃,7月20.1℃,年平均氣溫9.1℃,年降水量637毫米。

  居民和發展簡史 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約121人(1984)。捷克地區工業發達,歷史悠久,人口密度高,斯洛伐克地區人口密度較低。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2.9%(1980)。主要民族成分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前者約占64%,多居住在西部;後者約占30.8%,多居住在東部。餘為匈牙利人、烏克蘭人、德意志人、波蘭人等。官方語言為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居民部分信奉天主教。

  9世紀建大摩拉維亞王國。以後,捷克地區形成捷克王國,斯洛伐克地區隸屬匈牙利王國。16世紀初葉起,先後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1918年兩地區合並,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9年被法西斯德國占領。1945年獲得解放,翌年成立新聯合政府。1960年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經濟地理 1945 年以前,經濟命脈主要被德、英、法、美等國所控制。捷克地區是歐洲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斯洛伐克地區的工業比較落後。1945年後開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實行計劃經濟,國民經濟有瞭較大發展。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50年代為10.9%,60年代為5.9%,70年代為6.4%。進入80年代以來,增長速度減慢。1983年比1982年增長2.7%。1945年以來,生產佈局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捷克地區進一步得到改造和發展,斯洛伐克地區的鋼鐵、機械和化學工業相繼建立,農牧業也有較大發展。

  工業 捷克斯洛伐克是經濟較發達的工業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5以上。工業產值中,重工業超過瞭輕工業。重工業主要是機械制造、采礦、鋼鐵和化學工業,輕工業中傳統的紡織、制鞋、玻璃和啤酒釀造業也很發達。工業產品除國內消費外,還有較多的鐵出口,而重要工業原料如鐵礦、石油、棉花等則依賴進口。機械制造工業歷史悠久,19世紀初期便在利貝雷茨、佈爾諾、佈拉格等地發展起來,現為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產值約占整個工業產值的1/3,外銷產品占出口總額的1/2。運輸機械、重型機械等在國際上較有影響,電力機械、機床、摩托車、精密儀器等產品可以大量出口。佈拉格、佈爾諾、比爾森、俄斯特拉發、佈拉迪斯拉發和科希策等地為主要的機械工業中心。鋼鐵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陸續興建瞭一些規模較大的聯合企業,成為歐洲主要鋼鐵生產國之一。1983年生產鋼1502.4萬噸,生鐵946.6萬噸。所需煤炭可以自給,但鐵礦砂大多從蘇聯輸入。鋼鐵工業集中分佈在兩個地區:一為俄斯特拉發—卡爾維納煤田區,鋼產量占全國的2/3,生鐵產量占3/4,俄斯特拉發為本區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二為以科希策為中心的地區,該區鋼產量占全國1/5,生鐵產量占1/4。化學工業部類齊全,主要產品有合成纖維、染料、塑料、橡膠、化肥、酸和堿等。拉貝河畔烏斯季和莫斯特有規模宏大的化工聯合企業,生產有機產品和化肥等。俄斯特拉發以生產煤化工和基本化工產品為主。佈拉迪斯拉發有石油化工。橡膠和塑料工業主要分佈在哥特瓦爾德夫。木材化工則分佈在中斯洛伐克。采煤工業是燃料動力工業最重要的部門。煤炭資源豐富,以褐煤為主。1983年產煤12738.5萬噸,其中褐煤約1億噸。硬煤主要分佈在俄斯特拉發—卡爾維納地區;褐煤主要產地為西北部的厄爾士山麓各煤田,其次為西南部邊境的索科洛夫煤田和中斯洛伐克的漢德洛瓦煤田。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主要分佈在佈拉格、俄斯特拉發、佈爾諾等城市。水力發電不占重要地位。建有核電站。1983年發電量762.76億度,其中核電約占8.1%。紡織工業以棉紡規模最大,其次有毛紡和麻紡,主要分佈在蘇臺德山麓的利貝雷茨及其附近城市,其次為佈爾諾、佈拉迪斯拉發等地;原料多依靠進口,棉花主要從蘇聯和埃及輸入,羊毛則來自澳大利亞和蘇聯。制鞋工業主要生產皮鞋和各種靴類,白佳皮鞋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哥特瓦爾德夫及其附近地區的產量占全國一半左右。啤酒釀造歷史悠久,比爾森、捷克佈傑約維采所產的啤酒,以質地優良、香味醇厚著稱於世。

  農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業生產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196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瞭農業合作化,1980年有集體所有制的農業合作社1722個,全民所有制的國營農場200個。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生產過程的80%以上實現瞭機械化。1983年谷物總產量達1104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每年仍需進口部分糧食。谷物生產以小麥和黑麥為主。小麥主要分佈在拉貝河谷、摩拉瓦地塹、多瑙河低地和東斯洛伐克低地,1983年產小麥582.3萬噸。黑麥主要分佈在西、南波希米亞和捷克-摩拉維亞高地。大麥分佈較廣,除部分用作飼料外,也作釀酒原料。經濟作物中甜菜種植面積最大,1983年甜菜產量603萬噸,主要分佈在拉貝河谷和摩拉瓦地塹等地。亞麻是主要的纖維作物,產於捷克高地、北摩拉維亞及斯洛伐克丘陵地區。蛇麻草為傳統的特種經濟作物,制啤酒的重要原料,大部分供出口,產在佈拉格和厄爾士山脈之間的地區。畜牧業較發達,以乳肉畜牧業為主,主要牲畜有牛、豬、羊。牛和豬主要分佈在捷克和摩拉維亞地區,羊主要分佈在斯洛伐克山地和其他山地牧場。

  交通運輸 國內交通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鐵路總長13142公裡(1982),其中復線2866公裡,電氣化線3170公裡。以中波希米亞、北波希米亞礦區和俄斯特拉發等地最稠密,斯洛伐克東北部最稀疏。公路總長73881公裡(1982)。水運以多瑙河運輸為主,科馬爾諾為全國最大河港。有石油管道通蘇聯伏爾加河地區。從蘇聯西伯利亞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穿過國境。航空線以佈拉格為中心通往國內外各地。

  對外貿易 經濟屬加工-貿易型,主要靠工業制成品換取所需要的燃料、原料和其他材料。外貿收入約占國民收入的1/3。對外貿易的對象主要是“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約占對外貿易總額的70%以上,其中與蘇聯的貿易額占總額的44%。出口商品有機器設備、機床、車輛、船舶、化工產品、服裝、鞋類和啤酒等。進口商品有鐵礦石、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棉花和糧食等。

  地區經濟差異 ①西部地區,包括捷克和摩拉維亞。生產發展歷史悠久,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稠密,交通發達,城市密集,歷來是全國的核心地區。本區約占全國面積的3/5、人口的3/5以上,工農業分別占全國的3/4和2/3。工業高度發展,生產技術水平高,部門結構復雜多樣,是全國機械制造工業基地,生產冶金和采礦機械、電機、農機、機車、車廂、汽車等。主要工業中心有佈拉格(機床、汽車、化工產品等)、佈爾諾(農機、電車、機車、車廂等)、俄斯特拉發、比爾森、哥特瓦爾德夫等。本區也是全國主要農業區。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甜菜、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以養牛、豬、傢禽最發達。②東部地區,即斯洛伐克地區,約占全國面積的2/5,人口不足2/5。1945年後發展較快。工業以機械制造、冶金、化工、木材加工為主,還有造船、電機、精密機械、紡織等部門。主要工業以進口原料、燃料為基礎,原油和鐵礦砂均從蘇聯進口。主要工業中心有佈拉迪斯拉發(煉油、化工、造船)和科希策(鋼鐵、重型機械、木材加工)。農業在本區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耕作區在多瑙河低地和喀爾巴阡山山間盆地,種植小麥、大麥、玉米、煙草和葡萄等。山區養羊業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