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35.7萬平方千米。人口8220萬(2000),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吉普賽人、索佈族人及750萬外籍人。通用德語。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都柏林。議會和政府在波恩。1991年6月聯邦議院決定在4~10年內將議會和政府由波恩逐步遷往柏林。

  地理 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法國,北連丹麥,東北臨波羅的海,西北瀕北海。海岸線長1333千米。地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4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足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高山,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阿爾卑斯山脈的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千米)、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和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和米裡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更多。全國劃分為16個州。

  歷史 公元前日耳曼人即在此居住。公元6~8世紀薩克森、巴伐利亞、圖林根等日耳曼人部落歸屬於法蘭克王國。843年法蘭克王國被瓜分後,萊茵河東岸建立東法蘭克王國。10世紀在此基礎上形成瞭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傢。955年國王奧托一世擊敗匈牙利,962年又攻占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教皇於羅馬城為之加冕,始稱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中期帝國中央日趨衰落,開始走向封建割據。經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後,分裂成300多個諸侯領地和上千個騎士領地。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侖一世擊敗。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成立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1848~1849年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O.F.von俾斯麥為首相;1866年擊敗奧地利,同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又擊敗法國,進而兼並南德諸邦,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德國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國內爆發革命。1919年2月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A.希特勒上臺。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戰敗投降。由美、英、法、蘇4國分區占領。1949年9月,美、英、法占領區合並,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同年10月,蘇聯占領區宣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傢。1954年10月,美、英、法等西方國傢簽署《巴黎協定》,次年5月生效,聯邦德國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傢。繼K.阿登納之後,艾哈德、W.勃蘭特、施密特,先後出任聯邦德國總理。1982年10月基民盟的H.科爾出任總理,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自由黨的聯合政府。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後,長期由統一社會黨執政。W.皮克、W.烏佈利希、E.昂納克先後出任總統和國務委員會主席。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急劇變化。5月起大批民主德國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爆發示威遊行,要求發揚民主,實行改革。10月18日德黨總書記昂納克辭職,並辭去國務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職務。埃貢·克倫茨接替瞭上述3個職務。11月7日,斯多夫為首的政府集體辭職。13日漢斯·莫德羅當選為部長會議主席,組成聯合政府。11月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12月7日,民主德國16個黨派、政治組織和社會團體舉行圓桌會議,確定要舉行人民議院選舉。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並組成以德梅齊埃為首的大聯合政府。5月中旬兩德正式簽訂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條約,8月31日兩德簽署“統一條約”。10月3日民主德國按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2月2日,德國舉行統一後第一次全國大選,聯盟黨和自民黨獲勝,1991年1月以科爾為首的新內閣組成。德國統一的任務全部完成。俄羅斯在1994年將前蘇聯駐德軍隊全部撤走。

  政治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系臨時憲法,於1949年5月生效。1956、1968年曾兩次作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的適用性作瞭修訂,有效期改為至新憲法生效時為止。該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傢,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傢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傢元首,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1999年7月,約翰內斯·勞就任總統。

  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立法和行政,維護各州的利益。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若幹聯邦部長組成。總理格哈特·施羅德。

  德國的主要政黨有:①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1945年正式建黨。②基督教社會聯盟,簡稱基社盟。1945年12月成立。③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1948年12月正式成立。④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1875年由德國工運中的拉薩爾派全德工人聯盟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派德國社會民主工人黨合並而成。納粹時期被取締,1945年重建。⑤聯盟90/綠黨,1993年組成。

  軍事 1956年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其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平時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最高統帥。全國實行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約33.8萬人(1999)。

  經濟 聯邦德國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戰後經濟恢復和發展較快。70年代以後,發展速度大幅度減緩。80年代後半期,經濟持續穩步增長,90年代後又趨停滯。

  德國雖已統一,但東西部經濟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西部經濟受統一的刺激,投資活躍,開工充足,內需旺盛。東部經濟則大幅度下降。1999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8716億馬克。貨幣單位為德國馬克,2000年平均匯率為1.83馬克兌1美元。2002年1月1日起使用歐元。

  德國資源較貧乏,除煤和鉀鹽較豐富外,僅有少量鐵、石油、天然氣等。東南部有少量鈾礦。礦產主要靠進口。森林覆蓋面積占全國面積的29%。

  西部工業高度發達。機械、化工、電氣和汽車等部門是工業的支柱。其他如采煤、造船、鋼鐵以及戰後新興的石油加工、電子、核能利用、航空和航天等部門也很發達。但工業由傳統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工業過渡的結構性轉變速度較慢。東部地區工業主要有機器制造、化工、電子電器、光學儀器制造、褐煤和鉀鹽開采、輕紡和食品加工等部門,集中於其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西部的主要工業產品有褐煤、汽油、柴油、取暖油、水泥、粗鋼、塑料、紙和紙漿、天然氣、汽車、電視機、啤酒、電力等。德國東部的主要工業產品有褐煤、鉀肥、粗鋼、水泥、電力、汽車、電視機、啤酒等。

  德國農業發達。農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全德重要農牧漁業產品有谷物、馬鈴薯、甜菜、水果、蔬菜、黃油、魚類、肉類、葡萄汁、牛奶等。

  德國旅遊服務業發達。

  德國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是全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路、水路、航空全面發展;尤以公路密度之高為世界之冠。1998年公路總長23萬千米,鐵路總長4.48萬千米,擁有遠洋商船1054艘。1997年共有航空企業371傢。法蘭克福機場是世界主要航空港之一。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是國際上經營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

  德國是西方主要工業國中對外貿易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傢。1986年以後連續3年出口額居世界之首。1990年德國實行貨幣聯盟後內需劇增,導致進口大幅度增加,外貿盈餘減少。出口產品主要是汽車、機械、化工和電器產品,進口以石油、天然氣、電器產品、化工和汽車為主。主要貿易對象為西方工業國。外國在德國投資主要集中在商業、石油加工、化工、金融、汽車制造、信息技術、電器和機械制造等。

  文化教育 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各州政府主管,聯邦政府負責教育規劃、職業教育和高教的立法,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協調歸口。德國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免繳,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德國新聞出版事業很發達。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匯報》、《世界報》、《時代》周報等。雜志中有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報。主要畫報有《明星》、《彩色》和《快捷》。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瞭全國報紙出版量的20%。德國的書籍出版量在國際上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第三位。德國有2傢大通訊社:①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總社在漢堡,下屬41個國內分社和76個國外分社;②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面向國內。德國有2傢全國性廣播電臺:①德國廣播電臺。②德國之聲電臺。

  對外關系 德國外交政策的方針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系,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開拓中東歐,加強與發展中國傢的關系。

  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先後於1949年10月27日和1972年10月11日同中國建交。德國統一後,中國前駐民主德國大使館改為中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柏林辦事處。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1999年兩國貿易額為16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