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二大島。一級行政區。位於日本最北部。北隔宗穀海峽(拉彼魯茲海峽)與蘇聯薩哈林島(庫頁島)相望,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為鄰,西臨日本海,東瀕太平洋。面積83517平方公裡(包括北方四島),人口566.8萬(198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67.9人(不包括北方四島),約為全國平均數的1/4,是全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古稱蝦夷島,原為阿伊努人居住地,1869年改稱今名。道以下設14個支廳,習慣上劃分道央、道南、道東、道北4個地方。首府札幌。

  地勢高峻多山,山地丘陵占68%,其中火山占全境41%,臺地占21%,平原、低地占11%。以石狩、勇拂平原為界,分半島與胴體兩部分。半島大部屬那須火山帶,1977年有珠山等8座火山噴發,噴出物淹沒耕地,造成災害。胴體部有兩列山系南北縱貫,東側為北見和日高山地,西側為天鹽和夕張山地,構成北海道的骨架。旭嶽(2290米)、石狩嶽、十勝嶽等都在2000米以上。山脈之間有上川等盆地散佈。東北部(包括北方四島)有東西向千島火山帶橫亙,火山壯觀,與眾多火口湖、峽谷、原始森林、溫泉相配合,為重要旅遊勝地。火山灰土占全境1/2以上,東、南部居多。沼澤土占6%,主要在東、北部。河流多源於中部山地,石狩、天鹽和十勝川較長,下遊形成沖積平原,已開發利用。海岸線較平直,沿岸階地發育。

  氣候冬寒夏涼,冬季長達半年(11月至翌年4月)。1月平均氣溫-4~-10℃,有-41℃的記錄(旭川);8月18~20℃;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積雪期4個月。無霜期140天左右,隻能生長一季作物。氣候差異顯著。瀕日本海側雪量大,夏季溫度較高;臨太平洋側冬季多晴天,但夏季低溫;鄂霍次克海側4個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寒冷少雪;內陸盆地冬季嚴寒,夏季溫暖,大陸性氣候明顯。西岸暖流,東南岸寒流。北岸、東岸有流冰,東南岸夏季有海嘯。半島為山毛櫸、綠柏的北界,大部地區以冷杉、針樅為代表植物。

  1886年設北海道廳,經濟開始發展。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在全國占重要地位。耕地約占全國1/5,以旱田為主(占75%),其中一半以上辟為牧草和飼料地。養畜業占北海道農業產值40.5%,旱田作物占34%,水稻占25.5%。農業經營規模大於其他各區。馬鈴薯、甜菜、大豆、玉米和乳牛、牛乳產量都列全國首位,是日本乳、肉用養畜業主要基地之一,分佈在道東、道北地區。經過整治,石狩平原、上川盆地已成為商品糧產區之一。水稻產量占總產量的6~7%,但夏季常遭寒害,產量不穩。森林資源豐富,林木蓄積量與原木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和1/4。東、西兩側鄰近海域為世界著名漁場,海洋漁業產量約占全國的1/3。釧路是全國最大漁港。工業以利用本地資源為主。木材加工、紙漿、造紙工業發達,分佈於苫小牧、旭川等地。水產、制糖和乳品等食品工業分佈於札幌、函館、帶廣等地。煤炭蘊藏量占全國之半,產量占6%。石狩煤田為主要產區,在接近煤,鐵產地室蘭建有鋼鐵工業。苫小牧建有石油煉制工業。道央定為新興工業區。道內交通以札幌為中心,有鐵路、公路和航空線通往各地。函館至本州的青森有鐵路渡輪和海底隧道(見津輕海峽)。大雪山和阿寒國立公園為重要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