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南部國傢。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東鄰印度,西接伊朗,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阿富汗接壤,南臨阿拉伯海,處於南亞通中亞陸上交通的重要地位。國土略呈矩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達1600餘公裡,面積796095平方公裡(未計查漠和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人口9328.6萬(1984)。全國分為俾路支、西北邊境、旁遮普和信德4個省、10個中央直轄部落區和1個聯邦首都區。首都伊斯蘭堡。

  自然條條件 地形 山地和高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5。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多屬特提斯褶皺帶。北和西北部為高山區,由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南延支脈構成,山勢高峻陡峭,海拔一般在3500米以上。蒂裡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為全國最高峰。峰巒終年被冰雪覆蓋,蘊有巨大冰川,為印度河重要補給水源;巴羅吉爾山口(海拔3804米)、多拉山口(海拔4554米)等都是通阿富汗的重要隘道,但每年僅通行3~5個月。北緯35°以南,山勢漸降,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下,著名的開伯爾山口(海拔1030米)為南亞與中亞間往來的捷徑。西部和西南部為伊朗高原邊緣地帶俾路支山地高原,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山間寬谷、盆地組成,平均海拔約700米。位於西南角的哈蘭沙漠海拔僅400~500米,是俾路支山地高原的最大構造盆地和主要內流區;高大的蘇萊曼山脈(海拔3600米)和吉爾特爾山脈(海拔2000米)構成瞭高原的東緣;莫克蘭山脈橫亙海岸,把高原同阿拉伯海截然分開。整個高原四周山地環繞,呈現為沙漠和半沙漠景觀。巴基斯坦東南部為印度河平原,南北延伸長1200公裡,最大寬度(在旁遮普)達550公裡,除北部山麓帶外,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地勢平坦,微向南傾。平原分南北兩部,北部稱旁遮普平原,由印度河及其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佈河、拉維河和薩特萊傑河沖積而成,平原自米滕果德起向北呈扇形展開,面積達9萬平方公裡。由於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河床兩側形成狹長的泛濫平原(低於平原10~15米),因而旁遮普平原又可細分為4 片河間地(稱“道佈”)。除信德薩格爾“道佈”至今仍是沙漠外,餘均水土資源豐富,是全國最富庶的農耕區。米滕果德以南稱信德平原,較旁遮普平原狹小。印度河至海得拉巴,分汊入海,形成約8000平方公裡的印度河三角洲,也是巴基斯坦的重要農業區。

  主要礦藏大部分生成於褶皺帶與地臺區邊緣,蘇萊曼山脈和博德瓦爾高原是主要礦藏富集帶,蘊藏有石油、天然氣、鉻鐵礦、重晶石、錳、鉛、鋅、鋁土礦和石灰石等。

  氣候 地處熱帶季風區西緣,除西部沿海為熱帶季風區外,大部分屬熱帶幹旱和半幹旱氣候類型。由於北有高山屏障,氣溫比亞洲東部同緯度地區高。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平原為12~16℃,南部沿海可達20℃,隻有北部高山區嚴寒;夏季炎熱,最熱月(山地高原為7月,平原區為6月)平均氣溫沿海為29℃,山地高原為20~25℃,內陸地區為30~35℃,其中雅各佈阿巴德6月平均氣溫高達36.5℃,絕對最高氣溫竟達52.2℃,是南亞的“熱極”。降水稀少,全國3/5地區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西部山地高原區以冬春雨為主,降水量自北而南遞減:北部為250~400毫米,南部為100~200毫米,哈蘭沙漠僅50毫米。山地多旱生植物和灌叢,山間廣谷與盆地除少數綠洲外,荒漠與鹽沼相間。北部高山區以春夏雨為主,為全國多雨區,年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森林茂密,植被呈垂直分佈,大致海拔1500~3000米為落葉闊葉林(橡樹)和針葉林(雲杉、冷杉、松、喜馬拉雅雪松),3000米以上為高山草地和永久積雪。東南部平原區以夏雨為主,多暴雨,雨量集中於西南季風期(6~9月),占全年降水量60~70%,全年降雨日數僅10~20天。旁遮普平原北部山麓地帶為350~500毫米,信德平原為100~200毫米。卡奇西比平原和塔爾沙漠在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區因受阿拉伯海影響,雨量可達150~250毫米。全國大部分地區氣候幹燥,植被稀疏,僅在沿河長有檉柳、印度黃檀、海棗樹和灌叢,廣大農耕區作物均需人工灌溉。

  水系 除俾路支山地高原西部小片內流區和西南沿海一些獨流入海的溪流外,全屬印度河水系。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流域面積約52萬平方公裡,長約2000公裡。自北而南流貫印度河平原,年徑流總量達2080億立方米。中上遊多支流,水源主要來自季風降水和北部高山區冰雪融水,因而一年有2次汛期,3~5月為春汛,7~8月為伏汛。季節流量變率極大,枯水期(冬季)與洪水期(夏季)相差達10~16倍。下遊河床縱坡平緩,淤積旺盛,河床通常高於地面,洪水季節易泛濫成災,因而兩岸築有防護堤。通航價值較小,但因大部分流經幹旱區,富灌溉之利,幹支流修築眾多水利工程,約40%水量已用於灌溉。

  居民 5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迅速,60年代自然增長率為38.2‰,70年代降為30‰,仍是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傢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17人,約一半人口集中在旁遮普平原,尤密集於東北部,每平方公裡在500人以上;占國土面積40%的俾路支山地高原,每平方公裡僅10人。城市人口比重為28.3%(1981),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有卡拉奇和拉合爾;費薩拉巴德(萊亞爾普爾)、海得拉巴、木爾坦、拉瓦爾品第等都在50萬以上。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國傢。主要有旁遮普族(占全國總人口65%)、普什圖族(帕坦人,15%)、信德族(14%)和俾路支族(3%),大致分佈在同名省內。在俾路支高原中部還散居佈拉灰族,北部山區有科希斯坦族等,在城市中有印巴分治時從印度遷入的少數古吉拉特族、拉賈斯坦族等。伊斯蘭教為國教,97%以上人口為穆斯林。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領土形成與經濟開發過程 歷史悠久,為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瞭灌溉農業、青銅冶煉技術和雛型城市。此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受多次分裂、統一和異族入侵。其中影響深遠的是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征服信德和10世紀末伊朗東部的穆斯林攻占旁遮普,帶來伊斯蘭教文化。長期來,印度河流域一直是經濟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不僅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北部又地處通往中亞的陸上交通要沖,貿易也很繁榮。1757年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發展棉花、小麥等作物,成為英國和印度內地的原料和糧食供應地。19世紀末,卡拉奇港已成為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外貿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英國殖民地中最大的谷物輸出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迫於南亞民族運動高漲,1947年英國公佈“蒙巴頓方案”,按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1956年國名定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其領土分為東西兩部分,相距1600公裡。1972年東部成立孟加拉國。

德爾貝拉水庫的溢洪道

  經濟地理 經濟以農業為主。獨立前深受殖民者統治,為宗主國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民族經濟相當落後,工業尤為薄弱。獨立後,各經濟部門均有明顯增長,工業初具規模。198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12美元。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勞力的52.8%。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30%,高於工業。農產品出口值占出口總值42%(1983)。

  農業 種植業是農業的最重要部門,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2%。全國現有耕地約2000萬公頃(包括480萬公頃休閑地),墾殖指數遠低於南亞諸國平均水平。獨立後,興建大量水利工程,灌溉事業有較大發展,目前灌溉面積已占總播種面積3/4以上,為世界灌溉面積比重最大的國傢之一。60年代為綜合治理印度河流域,實施瞭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河谷發展計劃”,歷時14年,於1974年基本完工。興建瞭大型的德爾貝拉水庫(蓄水量150億立方米)和門格拉水庫(80億立方米),開挖瞭6條共長640公裡的聯結渠,修築瞭5座巨型攔河壩及1座虹吸管。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傑納佈河上遊的水東調至旁遮普東部平原,總調水量達148億立方米,擴大瞭耕地面積,並兼收防洪、發電、蓄水調節下遊灌區用水的綜合效益。

  糧食作物占總耕地面積的80%。小麥和水稻分別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44%和13%。60年代開展“綠色革命”以來,由於水利條件改善,推廣高產良種和增施化肥,產量穩步增長。70年代與60年代相比,小麥增長1.9倍,稻米增長1.5倍。1980年後,小麥突破1000萬噸,1983年達1234萬噸。小麥主要分佈在印度河平原,尤以旁遮普平原最集中,占全國產量的76%,其中費薩拉巴德、薩希瓦爾以及運河墾殖區是主要產區,種植面積大,單位面積產量高。次為水稻,產量為小麥的1/2至1/3,是重要出口商品,其中獨具香味的巴斯瑪蒂大米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產區分佈在灌溉設施良好的鹽漬化地區,約占全國一半的產量集中在印度河下遊和三角洲地帶及上遊印巴邊界地區。其他還有高粱、玉米、大麥和雞豆等,多散佈於水利條件不良的幹旱地區。經濟作物以棉花為最重要,占全國播種面積14%,為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近年來開始引種高產品種,1982年產量7.9萬多噸,3/4產於旁遮普平原南部,1/4產於印度河下遊東岸一帶。其他經濟作物有甘蔗、煙草、油菜等。

  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28%。西部俾路支山地高原和西北邊境省的高山草地是主要牧場,以養綿羊、山羊為主。經營粗放,常年保持在1700萬頭左右。羊毛和皮革是重要出口商品。平原地區以飼養牛和水牛為主,約有1500萬頭,多為役畜。近年來在城郊已開始飼養乳、肉用牲畜,但數量有限。

  工業 以輕紡工業為主。棉紡織業是最大的工業部門,約占工業總產值27%和產業工人數37%。70年代末全國已擁有150餘傢企業、370萬枚紗綻、2.7萬臺織機,但開工率僅占設備能力的2/3。棉紗年產量一般在3~3.5億千克,棉佈為3~5億平方米。1982年棉紗產量4.3億千克,棉佈為3.2億平方米。產品近1/2供出口。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是卡拉奇、海得拉巴、費薩拉巴德、木爾坦和拉合爾。制糖、榨油、卷煙等也有一定地位,其中制糖業產值占食品工業一半。全國有糖廠30餘傢,年產量80萬噸左右。60年代後,興建瞭一批重要企業,如德爾貝拉和門格拉水電站、塔克西拉重型機械廠、木爾坦和費薩拉巴德化肥廠、海得拉巴水泥廠、卡拉奇造船廠等,為電力、化肥、機械、水泥和造船等工業奠定基礎。冶金工業薄弱,所需鋼鐵幾乎全靠進口。采礦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0.7%,以開采天然氣、石油和鉻鐵礦為主。全國現有天然氣田9處,蘊藏量達6226億立方米。俾路支省的蘇伊是天然氣主要產地,有管道通卡拉奇、木爾坦、費薩拉巴德、拉合爾和伊斯蘭堡等地,1982年度產量達90億立方米。石油開采主要集中在波特瓦爾高原的坎貝爾佈爾和旁遮普平原南部的德拉加齊汗等地,1981年原油產量48萬噸,僅能滿足國內需要量的10%。拉瓦爾品第設有煉油廠,進口原油則在卡拉奇煉油廠加工。

  手工業占有很大比重,地毯、制革和錫亞爾科特的外科醫療器具、體育用品,以及白沙瓦的傳統手工藝品刀劍、槍支等在世界上均有一定聲譽。

  交通運輸 國內以陸上交通為主,有鐵路8823公裡,幹線多經印度河谷地通卡拉奇港。公路總長9.75萬公裡,其中1/3為高級路面,承擔全國60%的客運和1/2貨運。對外聯系主要靠海運,卡拉奇港是唯一的海港,年吞吐量近1000萬噸。由於運輸繁忙,近來又在其南部卡西姆建新港。航空運輸發展較快,全國有23個機場,卡拉奇和拉瓦爾品第是主要國際航空港。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政府采取出口商品多樣化和擴大非傳統市場措施等,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明顯。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由60年代的60%~70%降至70年代的35%(主要是稻米和棉花),成品和半成品出口比重則從30%上升至60~65%(主要是棉紗和棉佈)。除傳統商品外,還新增40多種新產品供出口,如服裝和石油制品等。外貿擴及140多個國傢和地區。其中稻米、棉佈、原棉、棉紗、成衣、地毯和皮革等約占出口總值65%;進口有石油及其制品、機械、汽車、鋼鐵和食用油等。主要貿易對象為日本、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等。

  地區經濟差異 巴基斯坦的省區是按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因素長期影響下形成的傳統區域劃分。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部門結構各有差異,具有經濟區的意義。

  旁遮普省地處印度河中遊平原,水土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農業墾殖率高,集中全國近60%的耕地,其中3/4為灌溉區;盛產小麥、棉花、甘蔗和稻米,產量分別占全國同一物產的40~60%,有“巴基斯坦糧倉”之稱。工業發達,產值約占全國1/2,以棉紡織業為主,機械、電器、金屬加工和石油開采也較發達。拉合爾、費薩拉巴德、木爾坦和拉瓦爾品第是主要工業中心。

  信德省位於印度河下遊平原,氣候幹旱炎熱,1/3面積為沙漠覆蓋。灌溉農業限於印度河沿岸狹長地帶,以產棉花和稻米為主,產量各占全國1/3以上。工業以紡織、水泥、造船和機械為主,絕大部分集中於卡拉奇和海得拉巴,產值略低於旁遮普省。交通發達,卡拉奇是海陸空交通樞紐。

  西北邊境省多山地、丘陵,天然牧場廣大平原限於白沙瓦、科哈特和本努3地。氣候溫和濕潤。農牧業為主要部門,煙草、甘蔗生產有全國地位。手工業發達,以陶器、地毯、刺繡、刀劍制作著名。近來紡織、制糖、水果罐頭和皮鞋等輕工業開始發展,白沙瓦是主要工業中心。

  俾路支省為山地高原,氣候幹旱,地廣人稀。以遊牧為主,農耕限於少數有水源的谷地和水井灌溉地區。天然氣、煤和鉻鐵礦開采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