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位置居中的群島。西距西沙群島的永興島約200公裡。主要部分由隱沒在水中的33座暗沙、灘、礁、島所組成。長約140公裡(不包括黃巖島),寬約60公裡,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略呈橢圓形。包括南海海盆西側的中沙大環礁、北側的神狐暗沙、一統暗沙及聳立在深海盆上的憲法暗沙、中南暗沙、黃巖島(民主礁)等。中沙大環礁是南海諸島中最大的環礁,全為海水淹沒,水深一般9~26米。大環礁東側是深而大的地殼斷裂帶,陸殼和洋殼接觸處以51°~58°陡坡下降到40000米海盆上。大環礁南部與南沙群島的雙子群礁間海域,是南海最深處(-5559米),熱流量、佈格重力和磁力都異常偏高,可能與陸塊漂移有關。中沙群島中的暗沙邊緣突起、彼此間的斷塊又不相聯,因此造成許多獨立個體。斷缺部分成為出入潟湖的天然水道。潟湖內亦散佈有暗沙,其中以漫步暗沙最淺,僅9米。黃巖島是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環礁,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位於中沙東側,距灘礁約300公裡,狀似三角形,長約19公裡,邊緣陡峭,潟湖水色清綠,礁盤上分佈有明顯可見的石柱狀珊瑚礁塊,最高者稱為“南巖”,高出海面約1.8米。黃巖島猶如一珊瑚巖柱,從4000米深的海盆直插聳立於海面。

  中沙雖為隱伏在水中的暗沙群,但距海面較近,面積廣大,因而對海面狀況影響甚巨。天氣惡劣時,如漫步暗沙、比微暗沙波浪極大,灘岸附近海面為其所擾,海水顯得高而亂。暗沙所在的海區,海水為微綠色,而深海則呈碧藍色,極易分辨。故早在200餘年前,中沙即被利用為航行走“外溝”的標志,由廣州、香港、上海、臺灣、日本等到新加坡的航線均經此而過。

  中沙附近海域營養鹽分豐富,是南海重要漁場,盛產金帶梅鯛、旗魚、箭魚、金槍魚等多種水產。珊瑚礁的生物量也較高,形成五光十色的“海底花園”。中國漁民祖祖輩輩在中沙海域從事漁業活動。中沙群島的主權向屬中國。1984年將中沙群島島礁及其海域劃歸海南行政區管轄;1988年海南省成立,中沙群島劃歸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