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利部門最近估算,中國河川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288億立方米(地質部門計算為8700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兩者之間有一部分重複量,經計算這部分重複量為7279億立方米。扣除重複水量後,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見彩圖)

中國水系流域

  地表水資源 中國河川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占全世界徑流量的5.8%,占亞洲徑流總量的18.8%。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尚不及2700立方米,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1/4。中國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76億千瓦。

  河川徑流地區分佈特點 中國河川徑流雖豐,但地區分佈卻很不均勻,全國徑流總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內陸流域僅占4%(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6%)。

  中國各河徑流量的大小相差懸殊,長江為中國最大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9755億立方米,占全國徑流總量的1/3以上,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剛果河,居世界第3位。其次為珠江,為3360億立方米。雅魯藏佈江第3,為1395.4億立方米。黃河雖是中國第2大河,但水量卻隻居第8位。

  河川徑流時間分佈特點 徑流的季節分配主要取決於補給來源及其變化:①冬季(12月~翌年2月)是中國河川徑流最枯季節。除臺灣東北部冬季徑流可達年徑流的25%以外,南方地區河流占年徑流的8~10%,華北和西北大部地區占年徑流的4~8%,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均不足年徑流的2%。②春季(3~5月)是中國河川徑流普遍增多季節,增長最多者為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和新疆塔城等地,春季徑流可達年徑流的30~40%,為一年中徑流最多季節。東北地區春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15~25%。華北山地則可占10~15%,而平原僅占6~8%。滇中、滇南地區春季徑流隻占年徑流的6~8%,為一年中徑流最少季節。③夏季(6~8月)是中國徑流最多的季節,緯度越高,夏季徑流越集中,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夏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50~60%,或甚高達60~70%。南方除雲貴高原及四川盆地等地夏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50~60%外,長江以南和南嶺以北地區夏季徑流一般隻占年徑流的30~40%。海南島的夏季徑流隻占年徑流的30%左右。就全國而論,夏季河流普遍進入汛期,同期亦多洪、澇災害。④秋季(9~11月)是中國河流普遍減水季節。海南島地區為中國秋季徑流最多者,可占年徑流的一半以上。次為滇中、滇北、秦巴、關中地區,占30~40%。此外,華北平原、松遼平原秋季徑流亦可占年徑流的30%左右。秋季徑流最少的是在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地區,隻占年徑流的10%左右,為一年中徑流最少季節。西北地區秋季徑流亦隻占年徑流的15~20%。

  中國河流各年的徑流量也很不同,各河最大年流量和最小年流量的比值差異很大,如長江漢口站實測最大年流量為3.11萬立方米/秒(1954年),實測最小年流量為1.44萬立方米/秒(1900年),兩者的比值僅2.2倍。而淮河蚌埠站實測最大年流量為2280立方米/秒(1921年),實測最小年流量為117立方米/秒(1966年),兩者的比值達19.5倍。

  中國河流普遍具有豐、枯水段交替循環的現象,但各河的循環期長短不一,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循環期較短者,可以長江為代表,漢口站自1865~1969年的100多年中,大致可分為5個豐枯循環期,一個循環期最長的是26年,最短的為16年,無固定周期。循環期中的豐水段為8~18年,枯水段為9~16年,長短不一。淮河和西江也屬此類型。另一種為循環期較長者,可以永定河為代表,官廳站近40多年的年徑流變化基本上可視為一個循環期。從1926~1948年為枯水段,1949~1970年為豐水段,豐、枯水段徑流量的增減,一般北方河流都較南方河流幅度為大。

  中國河流還有連續幾年豐水和枯水的現象,一般北方河流持續時間較南方河流為長。豐、枯水段徑流量的增減幅度亦較大。

  中國大河豐、枯水遭遇呈現非常復雜的情況,一般而言,全國主要大河同時遭遇的機會不多,且往往出現相反情況。如1921年西江、長江、淮河、黃河都是豐水年,而永定河和松花江則為枯水年。相反,1929年、1941年長江、淮河、黃河、永定河是枯水年,而松花江則為豐水年。類似情況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因此,在中國就形成瞭一種“南旱北澇”或“南豐北枯”的概念。但在稀遇的年份也有幾條大河同時出現豐水年或枯水年的,如1954年為長江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的豐水年;同年,南至西江、北至松花江普遍都出現瞭豐水年,僅各河豐水程度不一。

  中國河川徑流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長需水量最多的夏季,是個有利條件,但也有不利之處,有些地區春季徑流少,易受春旱,而夏秋季徑流又過多,易遭洪澇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的2155年期間,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較大旱災1056次,幾乎平均每年發生一次水災或一次旱災。

  水利建設 除在歷史上早已聞名於世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京杭運河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又開展瞭大規模水利建設,至1990年,已整修、新修堤防、圩垸、海塘22萬公裡,疏浚瞭排水河道,開辟瞭海河、淮河的排洪出路;修建各類水庫8.33萬多座,塘壩640萬處,總庫容4660.31億立方米,相當於全國總徑流量的1/6;灌溉面積4740多萬公頃,其中機電灌溉面積占57.3%;建設瞭萬畝以上灌區5363處;初步治理瞭1933萬多公頃易澇地,改良瞭鹽堿地499.5萬多公頃;水力發電裝機1900多萬千瓦。這些水利工程已基本控制住普通洪水災害。

  地下水資源 中國的地下水資源約為8288億立方米/年(或8700億立方米/年),相當於河川徑流總量的30%左右。但地區分佈很不平衡,北方15個省、市、自治區和蘇北、皖北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為3000多億立方米/年;南方各省、市、自治區為5000多億立方米/年。

  中國地下水資源從開發利用來看,集中分佈在幾個大平原和盆地地區。全國14個主要平原和盆地的面積僅為全國的16%,而其地下水資源約1900億立方米/年,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3%。這些平原和盆地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其中最多的有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天山山前平原、三江平原等。北方地區由於平原面積大,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0%以上,但因地表徑流不豐富,故地下水占有重要地位。全國現有井灌面積1130多萬公頃,地下水年開采量400億立方米,而具備井灌條件的耕地面積共約3300多萬公頃,因而地下水還有很大的開發前景。至於山區,主要是基巖裂隙水,一般埋藏深而水量分貧乏。

  地下熱水資源 中國還有豐富的地下熱水資源,全國出露地面的溫泉就有2600多處。中國地下熱水主要分佈在:①藏滇地熱帶,②臺灣地熱帶,③東南沿海地熱帶,④郯廬斷裂地熱帶,⑤川滇南北向地熱帶,⑥汾、渭張北地熱帶。此外,天津、北京、福州等城市已經普遍利用地下熱水資源。

  中國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北京、沈陽、太原、西安等供水水源主要為地下水。與地表水相比,它有著水量穩定、水質較好、水溫低和可就地開采利用等優點。但隨城市人口增加與工農業生產發展,部分城市已出現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面發生沉降與塌陷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