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和它所伴隨的雷暴、大雨、颮線及龍卷等,是中國經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之一。中國冰雹分佈範圍之廣,年降雹日數之多,降雹季節之長,所造成災害之嚴重,在世界亦很突出。在中國古書上關於雹災的記載很多,歷史上黃河中遊地區有記錄的雹災在280次以上。

  冰雹的時空分佈 中國多雹地區主要分佈在高原和山區。青藏高原為世界年雹日數最多、多雹區範圍最大的高原,唐古喇山地區年雹日在20天以上,,黑河為35天,大雪山兩側13~20。天山、祁連山、陰山、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大山脈地區,年雹日一般都在3天以上,多雹中心達7天甚至10多天。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年雹日也為1~3。

  沙漠地區、中國東部平原地區及沿海,年雹日數一般都不超過1天。

  中國的降雹一般出現在春、夏和早秋。隨夏季風的進退,從早春到盛夏,多雹區(特別是雹災區)有從南向北、從東向西推移的特點,秋季後又反向移動。因而,中國北緯33°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降雹一般發生在4~10月,但南方則四季都可能降雹。

  在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大山區,降到地面的多是小雹或霰,因而很少成災。中國南方冬季的降雹也多是小冰雹和霰而很少成災。

  中國東部南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尤其長江中下遊和黃淮地區,雖然一測站要在1~2年或幾年才觀測到一次降雹,但多出現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節(如麥收季節),又常形成大雹塊並伴有雷雨大風,因此,造成嚴重危害。這種強雹暴呈條、帶,離散分佈在很大范圍內發生,一日可影響幾省數十縣。

  形成條件 在海拔1000~2000米的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南部及一些大山東側,這些地區由於具備瞭有利雹暴發展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中國雹災頻繁的地區之一。例如,內蒙古高原南部位於中緯度西風急流影響下,並受蒙古低渦和東北冷渦影響,地勢向下風方傾斜而有利冷空氣加速下坡,有些地方又位於山脈下風方有利背風波發展,或位於高原向陽坡日射增熱作用大、下墊面性質差異大,且屬半幹旱氣候區,因此當南北方不同屬性的空氣在這裡交綏時,就發生強雹暴。又因海拔較高,冰雹不會在落地前於中途融化。因此,這裡的雹災頻繁,對農牧業危害甚大。

  倘若在上述地區內,又有馬蹄形、喇叭口形和山間盆地等有利地形,使冷空氣猛烈觸發聚積已久的不穩定空氣,降雹就特別嚴重。如雲南鶴慶、甘肅岷縣八朗、山西靈丘、河北懷來和北京的延慶都屬這種情況。這些地區“雹走熟道”,即雹暴的近地面下沉氣流向低處流,逢山口奪路而出,沿山脈擇河谷而行,使得所經之處屢屢遭受災害。

  中國各地氣象臺站使用天氣圖和單站探空資料做出短期冰雹預報。但因冰雹局地性大,發生時間短促,故很難預報出準確的地點和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雹災嚴重地區相繼都有組織地開展瞭廣泛的人工消雹工作,取得瞭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