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時代蒙古高原的強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上遊一帶。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裏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為“阻蔔”或“北阻蔔”,亦作“達旦”。據《史集》記載: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膚黝黑,因被稱為“克烈”,後來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繼承王統的一支以克烈為名,其餘諸部都服屬於克烈之王。克烈分部見於記載者有:隻兒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欒·董合亦惕,斡欒意為多)、撒合亦惕、禿別幹(或作土滿土伯夷,土滿意為萬)、阿勒巴惕。

  關於克烈族屬,學者意見不一,或主突厥說,或主蒙古說。主突厥說者或認為是9世紀中葉隨黠戛斯南下的謙河地區部落,或認為是回鶻汗國滅亡後留居本土的回鶻遺民;主蒙古說者認為是唐朝中期西遷的九姓達怛後裔。元朝人視克烈為蒙古,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將克烈列於“蒙古七十二種”中,與屬突厥語族的乃蠻、汪古、畏兀兒等劃入色目的部族區別開來。

  10世紀中,克烈諸部被遼朝征服,遼任命其酋長為夷離堇、太師、大王等職,管轄本部,並置西北路招討司以統之,於其地建鎮州(故城在今蒙古佈爾根省哈達桑東)等城,派兵戍守,經營屯田。11世紀初,基督教聶思脫裡派傳入克烈部(見也裡可溫)。遼道宗大康七年(1081)來貢的阻卜酋長餘古赧(<Johanan),大安五年(1089)被任命為“阻卜諸部長”的磨古斯(<Marcus),都是基督教教名。磨古斯即《史集》所載王罕的祖父馬兒忽思·盃祿汗。大安八年,磨古斯舉兵反遼,至壽昌六年(1100)失敗,被遼朝捕殺。其子忽兒札胡思·盃祿汗收集部眾,戰勝蔑裡乞、塔塔兒諸部,勢力復盛。忽兒札胡思立帳於回鶻故都窩魯朵城,分封子弟於東西境,忽兒札胡思死,長子脫裡(又譯脫斡鄰)繼承汗位,殺戮諸弟。其叔菊兒罕發兵攻之,脫裡敗,求援於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也速該率軍助攻菊兒罕,菊兒罕被迫逃往西夏,脫裡復得克烈部眾、土地,與也速該結為“安答”(anda,蒙語“契交”之意,互贈禮物結交的人以此相稱)。後其弟也力可合剌叛投乃蠻,引乃蠻亦難赤汗來攻,脫裡不敵,逃亡西遼,輾轉經畏兀兒、西夏境回到漠北,得蒙古部幫助,又恢復瞭原先的勢力。時鐵木真(見成吉思汗)方興,因脫裡與其父也速該系舊交,復與結盟,尊之為父。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遣丞相完顏襄鎮壓塔塔兒部叛亂,脫裡率部助金,擊潰塔塔兒於斡裡札河,金朝封以王號,遂與原有汗號合稱王罕。其後,王罕和追隨他的鐵木真一同征服諸部,追擊乃蠻至黑辛八石(又譯乞則裡八寺,今新疆吉力庫勒和佈倫托海)之地,滅蒙古泰赤烏部於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擊潰札木合聯盟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敗乃蠻不欲魯汗於闊亦壇山。克烈部成為蒙古高原最強盛的勢力,王罕被尊稱為“也客罕”(大汗)。他的夏季駐地在達蘭達巴(蒙古鄂爾渾河上遊之西)和古泄兀兒湖(在蒙古土拉河南),冬季駐地在汪吉河(蒙古翁金河),分軍為左、右翼,並擁有一支強大的護衛軍。1203年,王罕忌鐵木真勢力日盛,發兵攻打,會戰於合蘭真沙陀(在今蒙古東方省南境),鐵木真敗退至班朱尼河(約在今克魯倫河下遊附近)。王罕恃勝而驕,張設金帳,連日歡宴。鐵木真兵力逐漸恢復,出奇兵偷襲王罕營帳,徹底打敗克烈軍,盡並其部眾。王罕逃入乃蠻部境,為乃蠻邊將所殺;其子亦剌合·桑昆到處流竄,最後逃到曲先(今新疆庫車),為當地首領所殺,克烈亡。因王罕曾強盛一時,13世紀東來的歐洲旅行傢多認為他就是傳說的東方基督教國王長老約翰。

  成吉思汗建國後,將克烈人分編入各千戶。在蒙古國和元朝時期的後妃、大臣、將領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王罕弟札阿紺孛之女唆魯禾帖尼嫁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生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裡不哥四子,地位最尊。克烈人作為蒙古民族的組成部分,一直存在著,後來的衛拉特蒙古和鄂爾多斯、察哈爾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參考書目

 P.Pellict et L.Hambis,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khan,Leiden,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