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東北自宜蘭縣蘇澳灣南至花蓮縣立霧溪口崇德村一帶海岸,全長約90公裡。其間除南澳、和平、立霧等溪口有規模不大的沖積扇平原外,幾乎盡屬海崖區,崖高多在300米以上,直逼太平洋岸。全線可分為3段:自蘇澳至南澳(舊稱大南澳)溪口段,巖質為片巖、板巖、大理巖等,岸線彎曲;自南澳溪至和平溪(舊稱大濁水溪)一段和以南至崇德段,岸線皆較平直,斷崖壁立。南澳至和平間,有長約12公裡近直線狀斷崖,崖高300~700米,此段山地由黑、綠色片巖交互組成,因巖性較均勻和東北方方向節理發達,加以深受強勁東北風和太平洋長浪巨濤的侵擊,促使東北偏北走向的岸線特別發育。自和平至崇德(舊稱得其梨)約21公裡,巖石結構以片麻巖與大理巖為主,所成崖壁最陡且堅,近岸諸山海拔多逾千米,其中去岸不足4公裡的清水山達2407米,和仁村(舊稱卡那剛)附近的飛田盤山1402米,崇德附近的立霧山1274米。著名的清水斷崖即在清水山東南側,斷崖凌霄壁立,高出海面800餘米,自蘇澳至花蓮公路懸空截崖而過,世罕其匹。蘇花斷層海岸原為臺灣北部與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一大障礙。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緒二年(1876)首次開通,1916~1924年雖曾再加修築,仍為僅通行人的險徑。1932年建成公路,為北臺灣與東臺灣間唯一經行海岸的聯絡線。1979年與公路交錯平行的北回鐵路築成,為與公路並行於斷崖海岸地帶的新交通線。蘇花公路亦改稱為北回公路,屬臺灣省第9號公路,並逐步擴建為雙線通車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