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羅佈泊(已乾涸)西岸,北緯40°30′,東經89°50′處。系1900年斯文赫定科學考察隊維吾爾族嚮導奧爾迪克所發現。因發現的文書中有讀音為Krorain的文字,因而定名為樓蘭。遺址略呈四方形,邊長330米,用泥土、樹枝、蘆葦夯築。有—西北—東南向古河道穿過,河道兩側為建築遺址。城中偏北有一類似烽火臺的高建築,其西北5公裡還有一烽火臺。城中心河北岸建築遺址疑系當時政治中心。此建築對岸有被稱為“三間房”的房屋,兩側有泥土與蘆葦夯築的土房。曾出土大量木簡和和文書,頗多軍事語言,如騎兵、矛兵、弓手、兵車、戰具、軍令。近年新疆考古研究所亦發現屯田、士兵等軍事語言。1910年日本人橘瑞超發掘時,獲得“西域長史李柏”及“海頭”等字樣文書。根據文書紀年范圍,多為公元250~330年。古城開始可能為樓蘭都城,後成為屯田中心及軍事據點,魏晉時曾作西域長史府駐地。以後由於塔裡木河下遊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漸廢棄,5世紀時已成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