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政府管理全國海軍的機構。通稱海軍衙門,或稱海署。中法戰爭後,1885年(光緒十一年)10月設立。醇親王奕𫍽為總理大臣,慶郡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設立海軍衙門旨在統一全國海軍的行政管理,按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海防決策,先練北洋海軍,由李鴻章負責。因此海軍衙門的實際權力掌握在李鴻章手中。並且由於大部分經費撥給北洋,也使北洋海軍的地位遠居南洋海軍之上。但海軍衙門總經費拮據,不僅各省應解海軍專款多多數不能如期繳納,而且尚需從有限的經費中經常撥支奉獻內務府,作為修繕頤和園等皇傢宮苑的費用。1888年北洋艦隊建成,制訂《北洋海軍章程》,規定每三年特派大臣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以後,1891年和1894年均按例舉行。1889年光緒帝親政後,奕𫍽仍總理海軍事務,但衙門章奏不會銜。1891年1月奕𫍽病死,奕劻繼為總理。幫辦善慶、曾紀澤也在此前故去,遺缺一度由臺灣巡撫劉銘傳補任,後又由正白旗漢軍都統定安、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繼任。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於1895年2月在山東威海衛覆滅,次月海軍衙門即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