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職官名。明朝建立後,從京師至地方,皆立衛所(見都司衛所)。遇有征伐,則任命將領擔任總兵官,調衛所軍,由其統率,戰事結束後,交回所佩將印,軍隊各回衛所。故總兵官屬臨時差遣,無品級,無定員,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正統(1436~1449)以後,邊境戰事時起,總兵官逐漸成為常設武職官員。其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前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遼東曰征虜前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征西將軍,交阯曰副將軍,延綏曰曰鎮西將軍。但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年間(1426~1435),又設山西、陜西兩總兵;嘉靖年間(1522~1566)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兩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增設浙江總兵;萬歷年間(1573~1619)又增設於臨洮、山海;天啟年間(1621~1627),增設登萊;至崇禎時益紛不可紀。總兵所統之軍稱正兵,與副總兵分領之奇兵、遊擊分領之遊兵、參將分領之援兵配合作戰。明初至明中葉,文武並重,總兵官頗有權勢。但明末以文制武,重文官,輕武職,總兵官地位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