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人集團。居於陝西和山西一帶,故名。又稱西客、山陝商人、秦晉大賈。明清時期,與徽商並雄,為當時兩大主要商業資本集團之一。陝西、晉南都是著名的農業區,自然條件優越。明清時期的山陝商人,以此地的農業及其他資源為基礎,逐漸形成巨大的地方商業集團。此後又與高利貸資本結合,出粟收息,發放母子錢,由是擴展為商業資本。

  西商所經營的行業與山西、陝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陝西是中國西部交通的中心,又是古代著名的絲綢和瓷器貿易的的必經之路(見絲綢之路);陜西的西、北部是明代韃靼、瓦剌諸部的遊居地;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一帶,是明抵禦韃靼、瓦剌的重鎮,故明代西部、北部邊防需要的許多重要物資如佈匹、糧食等,大部分經陜西、山西運給。明代政府為加強北方邊防,又於明前期推行中鹽法和茶馬貿易。因此,明代山陜商人的貿易也就以佈匹、糧食、茶、馬、食鹽等為主。其活動范圍大致是輸粟於邊塞,治鹽於淮揚河東,販佈於吳越,運茶於川蜀,從而以陜西、山西為本據,往來於邊塞、江淮、川蜀之間,構成有機的商業聯系。此外,其商業活動還到達湖廣、河南、河北、山東以及遼東等地。

  山陜商人所經營的行業多為供應軍需,相當部分是供政府的財政所需,與封建政府有密切關系,因此其所積累的商業資本大多不能轉化為產業資本,而走上官僚資本的道路。進入清代以後,陜西、山西西北部作為軍事消費地帶的作用已經消失,許多山陜商人因而沒落。但由於山陜商人所經營的佈、鹽等行業與封建財政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他們又與清政府結下不解之緣,除經營傳統的商品外,又經營為清王朝所必須的洋銅的采買以及人參等貴重藥材的販賣。其活動范圍遠至蒙古、烏蘇裡、日本列島等地,許多人直接從民間商人變成專門為封建政府服務的官商、皇商,與封建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同時,清代的西商在與高利貸資本的結合上也有加強,許多人都曾越省在河南、湖廣一帶放母子錢、青苗錢等。清代中後期,不少西商,尤其是山西商人的資本開始轉向經營票號。票號的業務主要是匯兌和存放款,業務對象亦多是政府及其官吏。咸豐以後,清朝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款項往來,也多經山西票號存放匯兌。山西票號在晚清時期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貨幣信用機關。

  山陜商人資本日益向官僚資本轉化,是其業務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使他們日益失去自己的獨立地位,成為封建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清末的社會大變革中,山陜商人資本表現出濃厚的保守性,不能適應社會經濟新的發展,大部分山陜商人無法向近代資本傢轉化,因而紛紛沒落,繁盛一時的山西票號亦隨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