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筆記。三十卷,又有補遺四卷。沈德符撰。德符字景倩,明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傢世仕宦,隨父寓於京邸。同當時士大夫及故傢遺老、中官勳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覽,博洽多聞,尤明於時事和朝章典故。功名不就回到傢鄉秀水以後,將故所見聞,仿歐陽修《歸田錄》之體例,隨筆記錄。萬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間撰成該書,三十卷,書名寓“野之所獲”之意,四十七年又編成《續編》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頗具特識。該書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度、人物事件,典故遺聞、階級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山川風物、經史子集、工藝技術、釋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諸多方面,尤詳於明朝典章制度和典故遺聞。所記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偽,常者固加詳,而異者不加略,內容翔實,在明代筆記中堪稱上乘之作。為研究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該書著成後,未即刊刻。後有明末刻大字本,流傳甚罕。清康熙間桐鄉錢枋,見朱彝尊舊抄本,即據以輯錄於《日下舊聞》中。然因其書事多猥雜,難以查考,又重新列門分部,事以類序。分為三十卷,目為列朝、宮闈、宗藩、公主、勛戚、內監、內閣、詞林、六部、科場、督撫、司道、府縣、畿輔、士人、外郡、釋道、土司、風俗、技藝等。德符五世孫沈振又搜輯諸傢所藏,得二百三十餘條,編為八卷,後依錢枋體例,編成四卷附後。全書已失原書的本來面貌。清道光間有錢塘姚祖恩扶荔山房重刻本。未分門類的原刻本,則很難見到。通行本有1958年北京中華書局以姚氏刻本為底本出版的鉛印標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