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930),始設三司(鹽鐵、戶部、度支)使,總管國傢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廢三司使,分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個機構,各置使分領。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併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不久,全國分為十道,分屬左、右計,東京為左計,西京為右計,設左、右計使各一員員分管,不久又設總計使判左、右計事。次年底,罷十道和左、右計,又分為鹽鐵、戶部、度支三部,各置使分領。咸平六年(1003)再度合並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總領財政,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個副使分管三部,其下先後設有兵、胄、商稅等二十多個案,分理事務。王安石變法時,三司的部分職務歸屬其他機構,如胄案歸軍器監,修造案歸將作監等。元豐改制廢三司,職事大多歸尚書省的戶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戶部尚書,受宰相領導。

  

參考書目

 葛紹歐:《北宋之三司使》,臺灣《食貨》復刊第8卷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