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長為1米~1絲米(頻率為300兆赫~3000吉赫)的無線電通信。微波的傳播類似於光的傳播,對障礙物的繞射能力很弱,適於進行視距內的通信。在一定條件下,微波對刃形障礙有一定的繞射能力,如果選擇適當的地形也可以建立山峰繞射超視距通信。實現微波超視距通信普遍有效的辦法是,採用視距接力通信,多站接力全程可達數千公裡(見無線電接力通信)。在10吉赫以下的微波頻段,還可利用大氣對流層不均勻體的散射傳播進行超視距通信,稱為對流層散射通信。其通信距離平地單跳一般約3000公裡,多站接力可達數千公裡(見散射通信)。微波還廣泛應用於空間通信,包括利用空間站(或通信衛星)轉發信號的地球站之間的通信,空間站之間的通信,地球站與空間站之間的通信。

  微波通信的主要優點是:頻段寬,通信容量大,采用高增益天線,可實現強方向性通信。微波視距通信傳輸較穩定,設備輕小便於機動;微波對流層散射通信單跳傳輸距離遠,適於在邊防、海島、人煙稀少地區以及跨越敵占地區使用;衛星通信組網機動靈活,能迅速擴展到任一地區。微波通信已成為許多國傢民用和軍事通信的主要手段。在軍事通信方面,除作為國防通信網的幹線外,車(或機)載微波通信系統還是戰時軍隊各級司令部實施指揮的重要手段,並可用來快速搶通被毀的電路或開通新的通信幹線。微波信道代替電纜作為一種遙控手段,可以提高移動通信樞紐的快速機動能力。微波通信還可廣泛用於對車輛、飛機、艦艇等的通信。但微波視距通信受地形的影響很大,當頻率高於12吉赫時,受雨和大氣中水氣的影響衰減很大;對流層散射通信的傳輸損耗大,設備較龐大;衛星通信(見通信衛星)也存在衛星壽命短、戰時可能受破壞和幹擾等缺點。

  1887年德國物理學傢H.R.赫茲在分米波波段進行的實驗,可以看作是微波技術的起點。1931年從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來建立瞭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線路。到20世紀40年代初,隨著磁控管、速調管和行波管等微波器件相繼發明以及電視和雷達廣泛使用以後,微波通信才迅速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些國傢的軍隊除使用微波作移動通信外,還使用瞭長距離多路微波接力通信系統作為幹線通信。1957年美國首次在微波頻段開通瞭單跳長達350公裡的對流層散射電路。60年代頻分多路寬帶微波接力系統得到瞭廣泛的應用。自1965年世界上第一顆國際商用衛星“晨鳥”使用以來,衛星通信已成為國際通信的主要手段,在軍事上也得到瞭廣泛的應用。7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通信以及微波元器件的迅速發展,新的遠距離大容量數字微波接力系統,數字衛星通信系統和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日趨完善,小功率的微波設備已實現瞭全固體化。目前許多國傢大部分長途電話和電視都依靠微波信道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