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取得石油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用所花費的經濟代價。包括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

  形成的基礎 石油是可耗竭的礦物資源。其價格依據邊際成本來確定。這種邊際成本是一種包含瞭時間價值和稀缺價值的機會成本。

  政策的制定原則 石油價格往往是在政府政策幹預下形成的。石油價格政策遵循的原則主要有:

  ①促使石油資源用於經濟、社會價值更高的方面,杜絕低效使用,使石油使用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幾十年時間裡,石油作為廉價的能源極大地促進瞭世界經濟的發展,但也造就瞭高能耗型的生產、生活結構。大量的石油用作燃料,實際上包含著這種珍貴資源的價值損失。自7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各國相繼采取各種政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使石油轉向增值更高的用途。

  ②石油經加工提煉後形成各種質量不一的產品。這些產品用途不一,經濟價值各異。因而合理安排原油與加工油品之間,以及各種加工油品之間的比價,是石油價格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③石油具有很強的可貿易性。各國在石油的世界貿易中地位不同,其價格政策也是多樣的。但石油價格政策的制定都以石油的國際市場價格作為參照系。

  中國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石油產量很少。60年代初期大慶油田的發現,開創瞭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新篇章。以後隨著新油田的增加,資源條件的變化,原油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國傢在1988~1990年連續三年提高原油價格。但由於西部新油田的開拓,勘探費用和運輸費用都比東部油田高得多,因而石油行業發生虧損。

  中國成品油的價格,系根據原油價格按質論價,並規定有適當的地區差價,對邊遠地區還規定有最高限價。各地市場銷售的成品油規定有統一的批零差價。

  為瞭加快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節約用油,國務院1981年規定石油生產部門包幹產量以外的原油,允許按國際市場價格出口。1983年國務院規定超產的原油和成品油,作為計劃內高價油出售;計劃之外的原油和成品油按議價出售。高價油的作價原則參照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制定。對計劃外議價,國傢規定瞭最高限價。

  原油和成品油是壟斷性的重要的生產資料,其價格由國傢物價局統一管理、制定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