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過程中企業之間直接提供的信用。

  基本形式 有兩種:①賒銷,在交易中,由於買方缺乏現實貨幣不能立即支付,而賣方在資金比較充裕,又對買方信譽比較瞭解和信任的情況下,允許買方在約定期限內支付,即延期支付,是商業信用最早的基本形式;②預付,買方為購買某種緊俏商品,按照合同規定預付部分貨款給賣方,以保證及時得到所需商品。

  商業信用關係一般應具具備以下條件:①雙方有穩定嚴密的經濟聯系和契約關系;②商業信用是短期信用,隻能解決短期資金的調劑,而不能用於投資等長期性資金借貸;③規范化、票據化。

  沿革 商業信用是一種古老的信用形式,在封建社會已廣為使用,但其主要發展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在一般商業活動中,而且在生產活動中也被廣泛利用。因為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各企業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目的就是使資本增殖,所以短期多餘資金也充分利用,以獲得利息,而資金短缺者則盡可能吸收使用別人的資金,使生產經營得以照常進行或擴大進行。

  作用 ①促進商品銷售,從而促進再生產的及時進行。賣方商品及時出售,可避免積壓和影響再生產,買方可在資金短缺情況下及時購買原材料等,使再生產正常進行。②加強企業間的聯系,建立起比較固定的經濟聯系網絡,從而有利於生產和流通的發展。③充分發揮企業之間互相監督的作用,發生商業信用關系的企業相互關心、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借方關心貸方生產適合自己需要的產品,貸方關心借方及時完成其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以便按時收回在商業信用行為下給予對方的貸款。④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借方在自己資金沒有復歸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購買,增加資金來源,擴大生產和流通活動,增加利潤收入;貸方既賣出商品,又使自己多餘的資金找到使用場所,增加利息收入。借貸雙方都提高瞭經濟效益。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增加,還可以增加國傢的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密切相關,銀行以商業票據為依據對企業開展抵押放款、貼現等多種業務,使商業信用轉化為銀行信用,也可以增加銀行的效益。

  局限性 ①商業信用是直接信用,受企業資金規模的限制,大規模的生產建設項目資金不可能通過商業信用解決;②受企業資金周轉時間限制,期限長的資金需求受到時間因素和商業信用規模雙重限制;③受信貸雙方瞭解程度和信任程度的局限,如果雙方互不瞭解、互不信任,商業信用就難以發生;④商業信用的發展使參加者相互結成緊密的支付鏈鎖,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一系列支付。在資本主義經濟動蕩和危機過程中,商業信用是加劇經濟危機和信用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